垃圾徵費暫緩|源頭減廢成效大減 香港難逃垃圾圍城困局?

撰文:文維廣
出版:更新:

垃圾徵費計劃暫緩推行,政府未再提出推行日期,只稱明年中向立法會匯報減廢進展。政策前境未明,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主要方法,又回到3大策略性堆填區。不過,按時間表堆填區2035年停用,如今源頭減廢又「無望」,面對本港每天平均的固體廢物棄置量逾萬噸,明年投產的石鼓洲外海人工島「超級焚化爐」,料僅能處理3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丟棄量與處理量明顯有落差,香港難道將難逃垃圾圍城困局?

不過,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民建聯劉國勳稱,不擔心會發生垃圾圍城,他解釋指近個月社會上對回收減廢討論熱烈,市民回收意識有所加強,加上政府承諾增加綠在區區回收點,期望宣傳教育能彌補暫緩垃圾徵費所能達至的減廢量。此外,他指本港可與內地討論灣區廢物資源處理一體化,由內地協助處理本港部分固體廢物。

每年超過500萬噸垃圾棄置於堆填區。(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固體廢物每日過萬噸 張欣宇:垃圾徵費不能無止境拖延

香港處理固體廢物的方式一直以堆填為主。翻查資料,香港先後設立16個堆填區,其中13個已於1996或之前關閉。現時香港僅剩下3個策略性堆填區,佔地逾1.39億立方米,但根據政府數字,2022年棄置於本港堆填區的固體廢物總量為574萬公噸,每日平均量為15725公噸,較2021年稍微上升1.2%。而

每日過萬噸廢物,究竟如何處理?政府曾表示,正推展擴建計劃以增加容量來應對長期的需要,配合落實不同減廢及回收計劃、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計劃,及其他廢物管理基建設施及轉廢為能設施的發展,例如下年投入服務的焚化爐。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日在立法會則重申,政府會確保在2035年停止使用堆填區處理垃圾。

全港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超級焚化爐「I.PARK1」預計2025年落成

+6

綜觀多屆政府推進減廢,包括在2013年《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年》提出減廢目標,即在2022年前將人均固體廢物棄置量減少40%,至0.8公斤或以下,並開始研究垃圾徵費計劃。不過,據環保署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指出,2022年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為1.51公斤,雖然稍低於2021年的1.53公斤,但明顯離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

本地的固體廢物減少速度本已較預期慢,而原來用作源頭減廢主要手段的垃圾徵費現在又儼然無期限押後,本港的堆填區又早定下停用時間表,本地的固體廢物將要如何處理。

焚化爐未能完全處理本地固體廢物

政府指石鼓洲外海人工島「超級焚化爐」明年便可投入服務,加上預料2030年代初啟用的屯門曾咀焚化爐,有助減少本地的固體廢物,兼且同時屬「轉廢為能」產生電力和熱能。不過,前者每日可處理3000公噸垃圾、後者每日可處理4000公噸垃圾,若果無其他新方法包括源頭減廢,本港仍有大量垃圾有待處理。

張欣宇:垃圾徵費不能無止境拖延 焚化爐運作成本高

香港新方向立法會議員、環境事務委員會成員張欣宇表示,要避免垃圾圍城就需要提高回收率及興建焚化設施,稱垃圾徵費甚麼時候推進都會擾民,但「暫緩唔做都有成本」,如不斷興建焚化爐的代價就是周邊用地無人發展,而且焚化爐運作費用高、整體處理廢物效率低,有人指垃圾徵費粗略計算約300元處理一公噸垃圾,而焚化爐則需要800元才能處理一公噸垃圾。他建議,政府呼籲市民行多一步,例如回收率上升2成至3成,就可承諾不需要額外徵費等,認為以經濟誘因鼓勵市民建立環保意識會最為有效。

張欣宇稱,垃圾徵費必須爭取社會認同,不能無止境拖延,要清楚告知市民如固體垃圾數量不斷上升,政府只能擴建堆填區,或興建更多焚化設施。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民建聯議員劉國勳則認為應加強誘因,例如增加更多回收點,先做好「減廢」,日後亦要將回收產業做成可持續發展項目。現時生產者責任制的政策,例如膠袋徵費、四電一腦、塑膠管制等已經讓不同持份者付費,延後垃圾徵費亦並非政府要放棄污染者自付原則。

大灣區協同處理垃圾是出路?

而多名民建聯議員昨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均有提及推動大灣區廢物資源處理一體化,可考慮借助內地的焚化設施又是否可行?張欣宇認為若然拋開政治問題,與大灣區協同處理固體廢物也要考慮經濟成本,隨香港社會進步、有更多經濟活動,垃圾量自然會上升,如未能提高回收率,反而「乜嘢都拎去燒」,始終較回收成本高昂。

不過,劉國勳則認為內地焚化設施較為完善,而且處理量較多,可以考慮與大灣區城市合作讓其幫助焚化,但政策上「有好多道門要開」,特區亦需要做預處理,防止臭味四散。

此外,他認為香港與灣區可共同推進環保綠色產業,以及就轉廢為能設施技術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