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港產手工宣紙菲林 三青年半年追夢 紙纖維織出本土味

撰文:蘇煒然
出版:更新:

Daisy、Raymond和Tony三人都是菲林攝影發燒友,為了實驗不同的色調、顆粒,試過世界各地出產的各款菲林,便想:「香港可不可以造到自己的菲林?」
獲「我友主義」平台支持,三人為核心主力的製作團隊開始研究自製菲林,終於在去年年中成功製作出Made in Hong Kong的手工黑白負片菲林,採用120格式可以放入120相機拍攝,而且以宣紙為材料,比起一般膠片菲林,拍出來的影像留有紙張獨一無二的纖維紋理,更具特色。「01影像」訪問製作團隊,談談製作宣紙菲林背後的故事。
攝影:受訪者提供、「友」啤酒提供

志同道合的菲林愛好者

在香港,拍攝菲林的圈子不大,菲林愛好者很自然就會互相認識。Daisy透過Instagram找到了Raymond的貼堂作品,開始互相傾談和討論攝影,之後又獲介紹到Tony在深水埗開設旳沖晒店沖菲林,三人於是成為好友。訪問當日,Raymond因工作未能出席,由Daisy和Tony表代,講解他們的宣紙菲林。

Raymond(左)、Daisy(中)及Tony三人合力,造出手工宣紙菲林。(由「友」啤酒提供)

喜歡菲林攝影,就是喜歡等候的過程,以及沖洗出來的驚喜,也會嘗試各式菲林,實驗不同的色調、顆粒。菲林有來自中國大陸、歐美、日本,卻是沒有香港,「其他地方可以(製造自己的菲林),為甚麼香港不可以?」三人靈機一觸想要自己去製造香港的菲林。他們最初的想法是找工廠協同研發和生產,然而廠家卻以香港巿場細,訂單數量少為由拒絕,反建議將現成的菲林重新包裝,換個標誌貼牌推出。「即是沒有本土元素,毫無意義」,三人被潑冷水,反更硬頸,既然廠方不願意承接,就靠自己親手造出來,而且要造得更有特色,帶出香港味道。

尋找最強紙張

第一步是要決定材料,巿面上的菲林幾乎都是膠片為基底,上面有感光化學物塗層,三人卻決定用紙來造菲林,作為沖晒店負責人的Tony最熟悉攝影化學,他解釋:「用膠來造的技術好複雜。在攝影歷史中,紙菲林亦比膠菲林更早出現。」柯達公司創辦人伊士曼(George Eastman)最初發明卷裝菲林,亦是紙作為基底,其後才慢慢改良成為今天大家所見的塑膠材料。

港產120手工菲林(由「友」啤酒提供)
+1

「用膠就跟其他菲林一模一樣了」,紙張易容入手和加工,也有不同特色,三人到處搜羅不同的紙張,逐一試驗。除了最後選用的宣紙,他們還試過廁紙、牛皮紙、雞皮紙、牛油紙、原稿紙、數學格仔紙、馬拉紙、菠蘿纖維紙(鳳纖紙)、紙紮紙(製作紙紮公仔的紙),還有破例不是紙張的紅白藍膠袋。

Tony解釋成為合格菲林基底的條件,首先是要耐水,長時間泡在水中不會融化,承受沖洗時的動作;例如茶餐廳伙記給廚房落單那種灰色的紙,很有本土港式味道,但一濕水便會自然爛掉,根本不可能抵受得住的菲林沖洗的過程。此外,紙張亦需要耐酸鹼,因為感光化學物塗層,顯影液、定影液之間的化學反應都會令酸鹼值變化,有可能損傷紙張。Daisy笑道:「有些浸了幾分鐘已知『死硬』。」三人逐款紙張測試,並記錄特性。

摸黑進行化學實驗

下一步就是將化學原材料,包括粉末和溶液混和,造出銀鹽感光劑。以不同比例混合出感光劑,會有不同稀稠程度,紙張基底吸收快慢,也會影響最終成品。要找到最佳比例,既容易塗上紙張基底,又能提供可用的感光拍攝能力。Tony說這個步驟最為麻煩,「過程不能在明室進行,只能以昏暗紅燈照明」,換言之就是在Tony沖晒店的黑房裏反覆試驗。黑房日間要用來沖洗客人的菲林,到Tony收舖才會空出來,通宵實驗是常有的事。

他們試過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將感光劑塗上紙張基底,試過用油漆掃刷,但會留下刷紋;又試過用模型漆噴槍,卻因為感光劑過於粘稠令噴嘴堵塞。最後選用了一款類似油漆滾刷覆膜工具,將感光劑倒在工作平台上,放上紙張基底再用工具使兩者接觸。感光劑形成的塗層是否均勻,或厚或薄,又會影響菲林的特性。

感光劑塗層要慢慢風乾,以防出現龜裂,再在黑房昏暗的紅光下,揮動鋒利𠝹刀裁剪出合適的尺寸,才算大功告成。雖然目前大家見到的最終成品是每卷12張的120宣紙菲林,但Tony等人在實驗時採用了4x5尺寸,貪4x5相機是使用單張菲林,拍完一張,就沖一張看結果,不似120菲林,既要預留頭尾長度,又要卷入菲林軸才放入相機。帶着實驗品外出拍攝,比較各基底和塗層組合的優劣,最後拍板使用宣紙基底、確定感光劑化學比例、塗層厚度等。由當初被廠商拒絕,討論自製手工菲林一路走來,耗時約半年。

「苦盡甘來!一個追夢過程,終於把收在心裏的夢想實現出來。」Daisy回想成功造出宣紙菲林時候的心情:「終於可以跟別人說:『我用本土菲林,自己香港造的菲林去拍照。』」

宣紙菲林與別不同

手工造的菲林,特性又跟一般菲林不同。首先是感光度低,巿面上常見菲林ISO 200、ISO 400,細緻一點用ISO 100,宣紙菲林卻只有ISO 25,拍攝時需要多幾倍曝光,室內幾乎無法使用,戶外拍攝也要大太陽支援。此外,宣紙菲林屬於正色片(orthochromatic film),對紅光的感光能力較弱,對藍光甚至紫外光則較敏感,拍攝藍天會較亮、拍攝膚色會較深。由於菲林基底是宣紙,拍出來相片會有紙張纖維的紋理,在顆粒以外再多一重變化,更具質感。

「Photography」原本意思是用光去繪畫,正好符合宣紙作為畫紙的用途。
Tony

沖晒宣紙菲林亦要特別照顧,儘管宣紙是相對強韌的紙,和膠片相比仍然脆弱得多,不能放進沖洗機,需要人手在黑房藥水盤中處理。目前敢講全港只有Tony熟知宣紙菲林的特性,能掌握沖洗的時間、溫度和手勢。

+1

談到這裏,記者忽發奇想:菲林原理和相紙相約,製作「宣紙相紙」,將普通菲林拍攝的影像放大晒在上面,便可同時擁有普通菲林的方便,以及宣紙影像的特點。不過Daisy和Tony都認為這樣和他們的初衷不合。拍攝菲林就是喜歡中間的過程,「宣紙相紙」卻只有「結果」,況且今時今日拍攝菲林的人本已不多,會放大晒相的就更少,接觸面無法相比,「我們一心製造手工菲林,是想分享給志同道合的發燒友。」

別怕追夢 推動本土手工藝

宣紙菲林全人手製作,三人暫未有大規模生產發售的計劃;只製作了100卷,轉交不同的菲林愛好者,用本土菲林紀錄本土人和事。原本還計劃舉行後續的活動,將作品公開分享;然而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實體展覽或活動難以進行,只能寄望來年會有機會實踐。對象也不限於熱愛菲林或者喜歡攝影的人,希望透過Daisy、Rayond和Tony的故事,啓發大家將藏在心裏的夢想付諸實行,讓更多人欣賞和投入香港本土手工藝。

「友」是本地手工啤酒品牌,除了製造本地手工啤,亦希望推動本地的製作或者手工藝,設立「我友主義」平台,支持香港職人;是次「宣紙菲林」實驗計劃就由「我友主義」平台提供支援和協助。

(蘇煒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