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康家俊】以wow & flutter 對抗生活無力感
最近才學懂網上用語「haters」這個字,今年46歲的wow and flutter總監康家俊直言自己不太熟悉網絡生態。他看到香港近年音樂環境越縮越窄,可是,他依然愛這個地方,堅持要「盡做」,包括舉辦本地夏日大型音樂節《The Weekend 本地薑週末》。
專屬本地樂隊的音樂節 - 本地薑是一種感覺
沒有刻意做一個本地音樂節,只是在做屬於這地方的事。
「我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有否刻意地做一個本地音樂節。我只是直接地想做關於本地獨立音樂的事。我在獨立音樂圈快20年了。雖然,我沒有標籤自己做的是香港的獨立音樂,但我的心在這個地方,我就會做這個地方的事。」
「而且,我們一直強調的是『本地薑』。 本地薑是一種感覺,這是不需要拿身份證或特區護照認證的,只要我們是本地薑就會知道這是什麼。」
《本地薑週末》的萌芽
做音樂節的想法,自少已在康家俊的腦內萌芽。小時候已經在雜誌上留意外國的音樂節,但沒有機會親身到現場,是什麼驅使康家俊在2016年開始舉辦《本地薑週末》這個本地樂隊專屬的音樂節?他又希望在音樂節內播下什麼種子?
「我對《胡士托音樂節》特別有印象,那些場面讓我很深刻。無論是大人、小童還是嬰兒,都可以在戶外一邊聽音樂,一邊喝酒,又有些人會在草地上照日光浴。我很喜歡這種『大家圍在一起』的感覺,為什麼可以有這種沒有拘束的生活呢?」
「我最重視的是親子活動,我們常呼籲家長帶小朋友來音樂節。因為我幻想過,如果我小時候已經有這種活動,每年爸爸媽媽都帶我來。由每次來只是跑跑跳跳,到之後開始聽音樂,我相信現在的我會很不一樣!這是從小到大培養出來的習慣,確實會影響小朋友的成長。」
重構70年代本土情懷
驅使康家俊在2016年開始《本地薑週末》,是因為香港的氣氛。
「我覺得近年香港的氣氛變得很差,很不溫暖。同時,因為很多商業考慮,令香港很多事情也變得一模一樣,成為一個倒模城市。我成長於70年代。我們那時的社區很漂亮,人與人之間產生的關懷也很有力量。在街上,每一間店鋪也是獨立經營,各有特色。每間店鋪的老闆也會記得小朋友的名字,也從不怪責小孩只來玩耍不消費。」
「相反,現在的人不再聚在一起。我會很想做一件事,雖然不知道可不可以,但wow and flutter就是想聚集一些不同的個體,而音樂節就是其中一樣。」
音樂節並非很神聖 只是多一個可能性
最近Hidden Agenda 不斷被政府打壓。網上曾出現一種論調,認為《本地薑週末》及《Clockenflap》等音樂節正在殺害livehouse的生態,因為去音樂節已經可以滿足到欣賞演出的需求,康家俊認為音樂節不可能取替livehouse,香港的音樂環境並不成熟,整個系統很不健康。剩下來的唱片店不多、沒有太多樂隊願意做唱片、livehouse被打壓,音樂節也只有一兩個。香港的音樂生態彷彿似有還無。扭轉這一個局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創造更多可能性。
「每一個場地與不同的結構,都會令樂隊有不一樣的表現。在livehouse與音樂節看一隊樂隊的演出是完全不同的經驗,我完全不認為這是能夠被取替。」
「其實我不覺得音樂節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我們只是基本地需要一些『機會』。玩音樂的人需要演出的機會,聽音樂的人也需要聽現場表演的機會。音樂節的存在,對香港的獨立音樂圈的價值,只是讓大家有多一個可能性。」
獨立音樂市場雖狹小 只望見證她的成長
康家俊坦言雖然第一屆的《本地薑週末》場面也不差,但入場人次的收入依然未足以覆蓋成本,與很多本地樂隊舉辦音樂會或做唱片一樣,都需要更多觀眾的支持。雖然做獨立音樂的市場比較狹小,堅持下去會很累,但康家俊依然相信這個地方有一天會變好。
「我們還要生活下去。問題是我們想要怎樣的生活,我不想每一天與「無力感」一起生活。當你愛這個地方的時候,就會想見證她的成長。」
《本地薑週末》
詳情:請按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