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社會吧!《搏擊會》20 年:聽配樂、聽對白才是正經事
我們叫作扭耳仔,就是要扭大你的耳膜、聽覺,用耳去接受不同的聲音、訊息。適逢今年是經典 cult 片《 搏擊會 》( Fight Club )上映 20 周年,就和大家聽一下不只是這一套大衛芬查( David Fincher )執導電影的音樂、歌曲,也來看看當中一些最令人深刻的對白和警句,重溫這一套 mind-bending( 震憾人心 )的作品。
《 搏擊會 》( Fight Club ),原是 1996 年由 Chuck Palahniuk 創作的小說,內容主線小說和電影不算大分別:男主角 the Narrator 與他的精神 alter-ego Tyler Durden 之間發生的事。
小說中以混亂( chaos )、男女性的象徵主義、生存主義( existentialism )、對物質及財產的孤立主義( isolationism )作主題,改編的電影呢?導演大衛芬查( David Fincher )和編劇 Jim Uhls 為故事加入不少對消費主義( Comsumerism )的嘲諷及批判,很多對答變成了到現在一刻都會引用的句子「 名人 quote 」。
大家對《 搏擊會 》最深刻的都是「 You don't talk about fight club 」( 你不會提及搏擊會 ),但其實電影中經典又有意思的對白多的是。今次我們 focus 在消費主義的內容。先回顧一下電影中主角 Brad Pitt 飾演的 Tyler Durden 向搏擊會成員說的演辭其中一句:
Advertising has us chasing cars and clothes, working jobs we hate so we can buy shit we don't need. 廣告誘惑我們買衣服、買車子,我們做著厭惡的工作只為了去買我們不需要的垃圾。
這一句,簡而清地說了美國(當然也可放諸世界)的廣告工業甚至是在資本主義下塑造出來的社會模式。同一番演說中,也有這一句:
We are the middle children of history, with no purpose or place. We have no great war, no great depression. Our great war is a spiritual war. Our great depression is our lives. 我們是被歷史遺忘的一代,目標渺茫。我們沒有世界大戰、經濟恐慌。我們的戰爭是心靈的戰爭,恐慌的是自己的生活。
《 搏擊會 》是一套 1999 年 9 月上映的電影,而在這之前兩年 — 1997 年時,美國已故著名笑匠 George Carlin 當時為當美國 Comedy Arts Festival、及棟篤笑周年慶祝活動《 George Carlin: 40 Years of Comedy 》作演出,以下這一段諷刺廣告工業的荒謬的講話,逗趣得來令人深深思考這一個社會問題,也和電影中的對白如出一轍:
在這裡簡單介紹 George Carlin 一下,他是一代美國笑匠,早年都是與一般笑匠無異,但在他中後期的演出,多探討人性、社會、政治議題,以絕核到肉的恥笑式內容去批判人類,在笑聲中也令大家反思自身行為和多角度思考。Carlin 也在 2005 年的《 Life Is Worth Losing 》中說過對現今社會狀況的荒誕:
The only true lasting American value that’s left. Buying things. Buying things. People spending money they don’t have on things they don’t need. MONEY THEY DON’T HAVE ON THINGS THEY DON’T NEED. 唯一真正持久的美國價值。 買東西。 買東西。 人們花錢在不需要的東西。 用超出他們擁有的金錢買些根本沒用的東西。
看 00:00-00:17
而 Tylor 說的「 我們的戰爭是心靈的戰爭,恐慌的是自己的生活 」這一句,George Carlin 都在 1992 年的演出說過類似的一番話:
They keep the lower and the middle classes fighting with each other so that they, the rich, can run off with all the fucking money. Fairly simple thing… happens to work. You know, anything different, that’s what they’re gonna talk about: race, religion, ethnic and national background, jobs, income, education, social status, sexuality, anything they can do to keep us fighting with each other so that they can keep going to the bank. 我們之間的不同,這就是他們常常來作議題的東西:種族、宗教、族裔和國籍背景、工作、收入、教育水平、社會地位、性別性向,用這些這些令我們彼此鬥爭批鬥,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走入銀行拿錢。
可以看 00:11-01:15
而電影中還有一場,Tylor 都對 the Narrator 說過這番話:
We're consumers. We are by-products of a lifestyle obsession. Murder, crime, poverty, these things don't concern me. What concerns me are celebrity magazines, television with 500 channels, some guy's name on my underwear. 我們是消費者,我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物質。我不關心兇殺案和貧窮問題,我只關心名人雜誌,500個頻道的電視,我內褲上印著誰的名字
大家看啊,1999 年到 2005 甚至到現在 2019 年,社會情況好像都是一樣。都是買買買,但深層對人生對社會的思維好像不怎麼得到彰顯。
當然,所有這一些對白、警句,大家也可以看成一個噱頭( gimmick ),不過,若能以這些句子作起步,找更多資訊去吸收去分析,也可以是一件樂事,也許更可以充實一下心靈。
《 搏擊會 》的對白就分享到這裡,音樂?當然有,最印象深刻的當然是片尾一曲 — 美國 alternative rock 樂隊 Pixies 的〈 Where Is My Mind? 〉,這首歌未有出過單曲,只是在樂隊 1988 年推出的首張專輯《 Surfer Rosa 》的 track 7。因為在《 搏擊會 》播了出來,引起更多人對這首歌的關注。多個不同音樂類型的歌手樂手 — 如 Placebo 、 James Blunt 等等都翻唱或重新演繹過這一首。 Pixies 主音 Black Francis 說「 是在加勒比海滑浪時 」得到靈感的歌曲,直到去年都是重玩的例牌菜,Ásgeir 在專輯《 Afterglow 》中可以再見到〈 Where is My Mind 〉的歌名。
導演大衛芬查原本很想找到 Radiohead 為電影作配樂的,但 Thom Yorke 因為在專輯《 OK Computer 》後心力交瘁,拒絕了。最後找來善於玩 breakbeat 的音樂監製 Dust Brothers 製作電影配樂,現在在網上可以找到一段指是「 搏擊會配樂初版 」( Not Final. Not Mastered. ),是正式 OST 出版前的「 初稿 」,信?不信?也不要緊,聽聽無妨:
WELCOME TO THE FIGHT CLUB. 20 YEARS AND COUNTING.
延伸:
老實說,《 搏擊會 》中有太多厲害獨到的對白,以上都是十分一不到,但都是忍不住再分享這場戲:Tyler 和 Marla 兩主角上完床後,原本導演大衛芬查是想 Marla 向 Tyler 說「 I want to have your abortion. 」( 我想為你墮胎 ),但當時電影公司 Fox 2000 Pictures 的監製 Laura Ziskin 認為句子太冒犯,要改。大衛芬查同意,但條件是只改一次,新句子出來了就不能再換,Ziskin 同意。
導演修改後的句子是:
「 My God, I haven't been fucked like that since grade school 」( 我的天,自小學後我未試過『扑』得咁正!)
Laura Ziskin 覺得比之前那句更冒犯,想要再改,但因為和大衛芬查有了先前的協議,導演當然是說「 不改 」。
嗯,再看一遍《 搏擊會 》先。
看完還是覺得空虛?不怕,不是叫你去找地下搏擊會親身上場和人打, 去武備志的武搏看人打都可以!
【第一屆武博】眼界.決定境界!5月3至5日在九展舉行的第一屆香港武術及搏擊運動博覽(武博),活動包括解構武術電影的光影武林隧道、有趣好玩的武館街遊戲,以及超過100個體驗班,讓市民、初學者或武術專家,透過這個多元化體驗型博覽會,從武博擴闊眼界、提升境界!
哥聽的是寂寥: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來港再續「迷失」旋律
《 The Matrix 》面世 20 年 — 它的音樂與音效你還記得幾多?
Kero Kero Bonito 新專輯《 Time 'n' Place 》三人組成長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