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電影 學搖滾歷史:搖滾傳奇的傳記片 (下集)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Queen / Freddie Mercury 的音樂傳記片《 Bohemian Rhapsody 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在這陣子帶來了相當的迴響。過去,也有不少搖滾傳奇人物的故事被拍攝成傳記片電影( biopic film )、搬上大銀幕,在睇戲之餘,也不失為樂迷學習搖滾歷史的途徑。不過大家也要懂得分辨箇中的真偽,今集繼續重溫多幾齣傳記片電影。

上次說過《 Sid & Nancy 崩之戀》、《 The Doors 火樂焚城》、《 Backbeat 披頭歲月》、《 24 Hour Party People 》、《 Walk the Line 弦途有你》、《 I'm Not There 七人一個卜戴倫》等把搖滾傳奇人物故事被拍攝成的傳記片電影( biopic film ) ,今次繼續重溫多幾齣。

Last Day (2005)

主角:Kurt Cobain

到底 Gus Van Sant 電影的《 Last Day 》是不是美國西雅圖頭號 grunge rock 樂團 Nirvana 靈魂人物 Kurt Cobain 的傳記片電影?沒錯這齣描寫一名搖滾樂手離世前最後幾天之心路歷程的電影,主角的造型與性格壓根兒是 Kurt Cobain 來。但Michael Pitt 飾演的主角名字是 Blake 而不是 Kurt ,片中也聽不到任何一首 Nirvana 的名曲,片中的處境也不太合乎真正的史實,當年都叫好多 Nirvana 粉絲看得一頭霧水。實情 Gus Van Sant 的原意真的是要把一齣 Kurt Cobain 的傳記片,但考慮到這會過不到其遺孀 Courtney Love 的一關,也顧及其家屬的感受,所以把 Kurt 的心理狀態全然二次創作成這套「偽 Kurt Cobian傳記片」《 Last Day 》,也跟他之前的《 Gerry 》(2002年) 及《 Elephant 》(2003年) 構成其「死亡三部曲」。片中的一個亮點是有 Sonic Youth 的 Kim Gordon 演出。

Control (2007)

主角: Ian Curtis

在 post-punk 世代及獨立音樂界享負盛名的英國硬照攝影師兼音樂錄像導演 Anton Corbijn ,他的首部長片電影,是曼徹斯特 post-punk 傳奇樂團 Joy Division 靈魂人物 Ian Curtis 的傳記片《 Control 》,那是根據其遺孀 Deborah Curtis 的回憶錄《 Touching from a Distance 》改編,而她也是電影的監製之一。擅長拍攝黑白或單色照片的 Anton Corbijn ,《 Control 》也是一齣黑白片電影,調子愈來愈沉重,在他的音樂生涯與跟 Debbie 的感情之外,也勾勒出脆弱的 Ian Curtis 在生活上所面對的種種掙扎,婚姻危機、外遇的問題、日益嚴重的癲癇症。末段他在家中廚房自縊的一幕,看後叫人久久未能釋懷。

Nowhere Boy (2009)

主角: John Lennon

John Lennon在14至19歲間的青少年時代傳記片電影《 Nowhere Boy 約翰連儂:不羈前傳》,改編自 Lennon 同母異父妹妹 Julia Baird 所撰寫之回憶錄,由英國女導演 Sam Taylor-Wood 執導(也是她的首部電影)。故事一方面帶出來自破碎家庭的 Lennon,他與一手把他撫育成人、嚴謹教養的監護人姨母Mimi Smith,以及童年時捨他而去但後來重修舊好甚至猶如其音樂繆斯的母親Julia Lennon之間,所形成的三角關係。另一方面是少年 Lennon 的音樂成長路,受 Elvis Presley 啓蒙,在學校發起組成以他為首的The Quarrymen樂團,繼而遇上跟他惺惺相惜、互相影響的 Paul McCartney 。片末 Lennon 正向姨母交代他們準備到德國漢堡闖一闖而要弄入境簽證,並提到樂團會改過一個新名字。

The Runaways (2010)

主角: The Runaways

1976至79年間曇花一現的美國加州全女班搖滾樂團 The Runaways 由 Floria Sigismondi 執導之同名傳記片電影《 The Runaways 粉紅天后》,那是改編自女主唱 Cherie Currie 講述她年少輕狂歲月的回憶錄《 Neon Angel: A Memoir of a Runaway 》,並由結他手兼創團成員 Joan Jett 親自擔任執行監製並到拍攝現場指導,帶出這班搖滾少女如何以青春無敵 girl power 火速成名、鋒芒畢露地紅到日本,體驗靡爛搖滾生活,繼而墮入迷失與爭扎,影片前後調子也大相徑庭。電影的主線是 Dakota Fanning 飾演的 Cherie Currie 和 Kristen Stewart 飾演的 Joan Jett 這兩位主將之間的關係,由互相扶持變到互不相讓。經理人 Kim Fowley 也是其一要角。

Greetings from Tim Buckley (2012)

主角: Jeff Buckley / Tim Buckley

五年前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曾上映過。同樣英年早逝的 Tim Buckley  與 Jeff Buckley 父子,《 Greetings from Tim Buckley 》帶出 Jeff 在90年代初應邀參與一場其父的致敬音樂會之過程,再追溯 Tim 在60年代末的音樂生涯,Jeff 並不熟悉這位傳奇性的父親。這齣傳記片電影拍出一種淡淡然的感覺。

Love & Mercy (2015)

主角: Brian Wilson (The Beach Boys)

Bill Pohlad 執導的《 Love & Mercy 迷失巨聲》是美國殿堂級樂隊 The Beach Boys 靈魂人物 Brian Wilson 的傳記片電影,分別由 Paul Dano 飾演60年代的年青 Brian Wilson 、 John Cusack 飾演80年代的中年 Brian Wilson,兩者時空交錯。前者包括重演了 Brian Wilson 這位音樂天才退出 The Beach Boys 的巡演、撇甩了隊友,獨力領導60多位樂手在錄音室閉門造車,創作出充滿天馬行空奇想意味的1966年迷幻搖滾運動先鋒專輯/劃時代鉅著《 Pet Sounds 》,如何在錄音 session 上「玩轉錄音室」的製作與技巧,再有《 Smile 》的錄音 session;後者主要帶出這位搖滾巨星的人生瓶頸,面對靈感逐漸枯竭與情緒病困擾,以及遇上畢生摰愛、他的第二任妻子 Melinda Ledbetter 。

England is Mine (2017)

主角: Morrissey

為出名「奄尖」的前英國曼徹斯特傳奇性獨立樂隊 The Smiths 主唱「老摩」Morrissey 拍攝傳記片電影,其實有點自討沒趣。由曼城電影製作人 Mark Gill 執導兼編劇、原名《 Steven 》的《 England is Mine 》是取名自 The Smiths 的1984年首張同名專輯《 The Smiths 》曲目〈 Still Ill 〉之歌詞 「 England is mine, and it owes me a living 」。電影所記載是 Morrissey 組成 The Smiths 之前,在70年代的早年生涯、仍留著一頭蓬鬆髮型的年輕老摩,女主角是當年老摩的好友、曾組成 post-punk 樂隊 Ludus 的 Linder Sterling,還有最早期跟老摩組樂隊的結他手 Billy Duffy (後來Billy移居倫敦組成了gothic / hard rock樂隊Death Cult / The Cult)。電影不失為認識「老摩前傳」的機會。

Nico, 1988 (2017)

主角:Nico

原籍德國、模特兒與演員出身的 Nico ,及後來到美國紐約市為 Andy Warhol 拍電影,並引薦她跟以 Lou Reed 為首的 The Velvet Underground 合作灌錄了「蕉碟」,繼而作個人發展並成為「歌德教母」的她,就在1988年逝世,電影《 Nico, 1988 》也是記載她晚年在英國曼徹斯特的生涯。由 Susanna Nicchiarelli 執導、丹麥女演員兼女創作歌手 Trine Dyrholm 主演,《 Nico, 1988 》所看到已是經過毒品與酒精摧殘、樣子浮腫的49歲 Nico ,而非最美麗的她。 Trine Dyrholm 不單是演員,片中所有 Nico 的歌曲都是由她獻唱,拍攝前她都先會跟樂隊在錄音室排練。但作為 Nico 死忠樂迷的我,會嫌 Trine 的面孔不似 Nico 而且也演活不到她的「鵝公喉」頹靡爛聲。

相關文章:

睇電影 學搖滾歷史:搖滾傳奇的傳記片 (上集)

關於波希米亞狂想曲:探討 Freddie Mercury 內心世界

Kurt Cobain 非官方紀錄片《Kurt & Courtney》Netflix有得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