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地音樂》第四集 - The Sulis Club 與 Adrian Lo 的音樂哲理

撰文:宋燁文
出版:更新:

《硬地音樂》第四集會一口氣訪問兩個音樂單位:樂隊 The Sulis Club 和 multi-instrumental 音樂人 Adrian Lo,他們當中,都有曾在英國留學,Adrian 更於德國做有關音樂/音效的有關工作。他們一個是樂隊,一個是獨立音樂人,但都受到了歐洲氣息所薰陶,那他們的音樂又會因為這一些經歷在音樂上得到甚麼啟發?The Sulis Club 和 Adrian Lo 曾是《搶耳音樂計劃》學員,所以節目亦訪問了《搶耳》的軍師郭啟華和柴子文,介紹如何透過座談會及 workshop 等活動,去幫助本地的獨立音樂人/樂隊令更多香港人認識,甚至走向國際。

The Sulis Club 混合英倫及東洋風格的 pop-rock 樂團,至今已用 DIY 的形式出版兩張唱片。主打歌例如〈 Summersonic 〉、〈 I Know You’ll Go 〉等,皆為輕快、令人聞歌起舞的抒情歌,現場表演能令觀眾投入享受,因此樂隊頗受海外音樂節歡迎,更曾獲美國音樂雜誌評選為香港十大音樂新星。主音 Jonathan 亦是樂隊的創作重心,大學畢業後曾當會計師,後來決定辭職,決心以「professional」的心態全職夾 band。Sulis Club 原是 Jonathan 在英國讀大學時 band 房所在地,Sulis - 蘇利斯 - 本是英國 Bath 這個地方的水泉之神,樂隊以此命名,是為紀念那種刻苦的精神;也希望樂隊的創意像水泉般源源不絕。

今集另一位嘉賓是 Adrian Lo,他絕對是一位厲害的 multi-instrumentalist ,自幼學習古典音樂,鋼琴、小提琴、中提琴等等絕對難不到他。Adrian 求學期間幾乎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音樂的演奏和創作中,又隨學校交響樂團在歐洲四處演出。2014 年由英國回港,2016 年出版了第一張個人 EP《 Absentee 》,當中四首歌曲風格多元化,極具電影感, 融合了 post-rock、trip-hop、blues 等不同元素曲風。Adrian 不但投入音樂,對電影亦有濃厚興趣,現在是一名自由身紀錄片導演;對影像和音樂的熟悉,讓他能在德國柏林一間後製公司學習及製作電影的聲效設計。大學主修政治哲學的 Adrian,創作的概念離不開人類自身的身份認同(identity),他希望在歌曲中激起聽眾有這方面的思考。

負責今集編採的編導熊嘉榮表示製作《 硬地音樂 》,看到了香港兩類型的本地音樂團體:「很 general 地說的話,我觀察到香港有一類音樂人是純 focus 在音樂上、那種音色表達出來的意境,老實說是更易推向世界令樂迷欣賞到。我到了柏林訪問了 Adrian Lo,他確是一個非常神奇的人,香港人其實可從他身上知道音樂和電影、影片之間有很大的 connection 的,他現在於一間電影聲效公司工作,其中有一位澳洲同事,又是夾 band 的,Adrian 可以從容地和他一起玩音樂之餘又可令其在工作上得到啟發。」

另一類的音樂則集中在語言,例如中文和廣東話,他們以歌詞來營造出畫面讓聽眾得到共鳴;「當然他們走到世界不同地方也會有人欣賞,如 The Sulis Club 唱的也是 pop 的曲調,只不過不是 canto-pop 罷了,但香港的音樂視野就是窄到連這些音樂也好像接受不到。我很希望港人看了今集後會得到觀念上的改變。」編導熊嘉榮又補充。

節目第二部分則走訪了文藝復興基金會舉辦的《搶耳音樂廠牌計劃》,他們的宗旨是培訓本地獨立音樂人成立及管理自己的廠牌。在訪問資深唱片監製郭啟華時表示,音樂工業的大環境正在不斷轉變中;傳統的大公司模式未必能追上時代。透過運用新的技術和平台,獨立音樂人能搶佔市場,與主流大公司的製作一同爭取聽眾的支持。

想看更多?留意周日(21 日)晚上 11 時,RTHK 香港電台電視 31《硬地音樂》第二輯的第四集

《硬地音樂》第三集 - Modern Children 經歷生死 更有勇氣走下去

《硬地音樂》第二集 - 80 後 Jason Kui:叫我結他 nerd

《硬地音樂》回歸:鐵樹蘭要突破金屬音樂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