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茶餐廳變身場地 地痞式社區藝術中心
坐落廣東道尾段,油麻地永發茶餐廳在平日的餐飲業務完結後,偶爾會交出場地,舉辦一些更具年青人氣息的活動:音樂會、派對、流動課堂、攝影、時事沙龍等;永發以一間茶記的姿態打進文化產業的現象,以及其仿若livehouse的面向,都值得深究。
油麻地的文青蒲點,你會想到哪裡?電影中心裡的Kubrick,抑或是唐樓上的Mum’s Not Home?但又有沒有想過一個地區的、隨處可見的空間,其實也可以變身成藝術場地?就像那一間在內街被五金舖包圍的永發茶餐廳。
座落廣東道的尾段,沒有尖沙咀的繁華,門外更多是稀落的排檔,和賣菜婆的吵鬧聲,永發茶餐廳就像隱於市內的一個特異場所。平日,它就是一間普通、帶點舊式人情味的傳統茶記。老闆留兩撇鬍鬚,偶爾會指罵麻煩的客人。
但在指定的時間裡,它會成為一個特殊的展演場所。在那個時間節點,由靜到嘈,民謠、搖滾、電子音樂一應俱全;有時又會變身成課室、變身成視覺藝術的展示點。在這點上似乎又暗合傅柯對異質空間(heterotopias)的形容,茶記的用途轉化,就像一面鏡,和香港社區的既有經驗打開了對話。
異質空間(Heterotopia)是法國哲學家傳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一個空間概念,指一個真實存在但同時具備想像性的空間,能透過與現實世界做對比,作為與主流現實空間對話及批評的工具。
2016年在家裡的茶餐廳工作,Sam(即記者本人)無法按捺日復一日的機械性活動:遞餐、送外賣、寫單。於是嘗試利用特權,在茶記空間裡面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
一開始是朋友在網上發起的流動學堂,借用茶餐廳教哲學。後來是2017年的《大年初二,喺茶記玩》,做acoustic的演出。今個農曆年時做了個續集,並概念性提出了「驅趕年獸」的活動指南,揉合zine擺賣、音樂、藝術展覽等元素,舉辦《春季蒐獵:年獸襲來》。
5月13日,我又再次以《Do It All Yourself》為名主辦活動,並找來身邊音樂好友演出,提倡一種龐克(punk)場景的DIY文化。希望藉此有更多不同形式的音樂、不同形式的創作發生。
DIY(Do it Yourself)是龐克音樂論述的一個重要概念。相對於其他樂種的追隨傳統,龐克音樂有意去打破舊社會格局,亦試圖從反資本、反中央集權的原則上,再建立屬於小眾的社群。有見及此,DIY文化強調「自己動手」到「一起動手」等理念便成為龐克音樂社群不可或缺的基石。
而隨着茶記更廣泛地應用,諸如:流動課室、拍攝取景、音樂會、派對、婚禮場地;永發茶餐廳似乎生長出了自己的一套面貌,日間賣餐飲食物、晚間拉閘後便是另外一個國度。
曾觀賞過《年獸襲來》現場的參與者Doris指,「無試過喺茶記聽音樂」,整件事很溫馨,令人很開心,「去livehouse都是年輕人,或者特定群眾,像punk仔、metal佬,但《年獸襲來》當日就不分男女老幼,並非侷限『平時聽開』的聽眾。」
Glass Onion音樂記者Heidi則形容永發是一個「更加真實的空間」。因為livehouse的運作模式較嚴肅,偶爾會令Heidi有種「去錯了高級酒店」的緊繃感覺。茶記的傳統和草根性則消除了她的敏感和無所適從。
如果用獨立音樂圈念茲在茲的livehouse文化去形容,永發茶餐廳可能比大部份現存場地更適合稱之為一個livehouse。因為在平日的商業運作和偶爾的藝術探索上,永發以一種更具生命力的面貌示人,擺脫了一般人對於茶記的刻板印像。將一些年青的幻想力投進了老舊的空間,既煥發了新景象,亦是一種更在地的連結,真正地「live」。
相片提供:meeting people is (not) easy、Colin Lau
五月睇咩show好?本月演出精選一覽:
月事呈報:五月天、五月天母親,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