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解剖師】坂本龍一與Alva Noto 極簡遇上極簡 顛覆表演概念
作者:林欣傑 Keith Lam
如果坂本龍一和岩井俊雄的合作證實了臭味相投這個行為,那麼坂本和Carsten Nicolai的合作除了強化這個概念之外,跨地域合作的他們更加印證了後數位年代無地域障礙的局限。
2006年在香港大會堂首次現場看到他們的合作表演:坂本龍一和Alva Noto。他們的《Insen》表演,即使現在到 Youtube 上找來看還有著那份簡約的純綷媒體震撼。
Alva Noto即是真名為Carasten Nicolai的音樂名字。擁有兩個身份和名字的他,以Alva Noto的名字發表音樂作品,他跟坂本的合作計劃就是以Alva Noto的名字發表。而真名則用來發表其他視覺藝術的作品,範圍包括裝置和影像。
聲音解剖師
固然,大家比較認識的是 Alva Noto,也許是因為他和坂本的一系列合作。有看過他們在香港上演的《Insen》,應該都會對這位來自德國的藝術家有深刻印象。要麼就是愛死他,要麼就是不知他和坂本在搞什麼鬼。那場表演的確有相當多人中途離場,只因大家的進場都是因坂本之名;或者說得清楚一點,是懷著可以聽到〈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或者〈The last Emperor〉的心態進場,誰知兩位在台上,把藏在骨子裡的極簡音樂和把玩純粹媒體的基因給徹底爆發。這或許就是他們相遇了的原因。
在他們對《Insen》的幾句簡單描述,也許就知道這是個拆解或顛覆聲音的計劃:
被扭曲了的坂本印象派琴音,加上Alva Noto由純電子處理的節奏和聲音
他們表演的除了是聲音,也以視覺的形式表演聲音,讓觀眾看他們正在把玩的聲音。亦不難找到他們把聲音回歸至最基本的模式,然後以交互或Ping-Pong形式表演或創作。Alva Noto和坂本龍一在訪問中說過《Insen》這個表演,打破了一般人認為電子音樂很冷和缺乏感情的感覺。被扭曲了的琴音那份實在,和純粹的電子聲音,結合了是否更有感情,也許是部份觀眾的看後感。但可以肯定的是,作為聲音藝術家的 Alva Noto和坂本龍一把聲音以解拆形式展示於觀眾前,像之前提到的John Cage或岩井俊雄一樣,顛覆觀眾對表演的原概念。
極簡遇上極簡,不難想像,這不是在聆聽他們精緻華麗的音樂,而是在觀看他們兩人在台上把聲音這個媒體解剖。可以說,他們兩位像是聲音解剖師或驗屍官,把聲音這個媒體給抽絲剝繭後一段段的徹底展示在觀眾面前。
對聲音癡迷的藝術家
這位現駐柏林,1965年生於前東德的藝術家Carsten Nicolai,不是一開始就從事聲音這個領域的藝術。原修讀建築及地景設計,直至到90年代才開始從事聲音藝術。看著他的表演或訪問,總是有點神秘感,也許是其生於共產主義的東德的原故。他的作品,不管是裝置或音樂,都擁有跟很多德國藝術家的相同基因:簡約和純粹。
在1999年,Carsten和真名Olaf Bender的Byetone成立了Raster-Noton唱片。這個廠牌說穿了其實是他的實驗電子的發表平台,後來和坂本合作的一系列專輯,也是由此廠牌出版。
Carsten在多個訪問提到一個很有趣關於他如何創作音樂的點——他從不用Sequencers(音序器),甚至我們說得出的樂器,包括電子樂器,他都不用。他用的,是這些各式各樣的電子樂器的最基本電子部份,包括Oscillators(振動器)、Tone generators(音調產生器)、單晶片(PIC)等等用來產生電子聲音的電子單件。
可以想像得到,Carsten不是對被塑造出來的聲音有興趣,而是對聲音本身的物理現象迷戀。這是媒體藝術家對媒體迷思的極致——當一個藝術家深入研究和迷思自身在使用的媒體,他會想拆解,然後回到媒體的最基本,甚至像 Carsten Nicolai一樣,回到媒體最基本的物理現象,因為聲音的產生本身就是一個物理現象。Carsten於Creator Projects裡的訪問,曾經說過他最感興趣的是聲音的物理現象,他形容聲音是個無限大的系統,很容易會在裡面走失,甚至形容聲音的物理現象是一種近乎神聖的感覺。可想而知,他對聲音這個媒介的迷戀。
2011年他們在 Dancity Festival的訪問:
而他對聲音的迷戀,引發他以聲音作為他的作品的原材料。不管在他的裝置或專輯中都可以聽到聲音的原始模樣。這些原始模樣我們日常也常會聽到,最經典的肯定是來自Fax機或90年代我們上網前要撥號時所發出的聲音。
這位不用任何樂器創作音樂的藝術家,在他的所用創作中都可以找到他對聲音這個媒體的原始性的迷戀。除此之外,在Carsten Nicolai 這位真身所創作的作品中也盡情的展示了他的聲音媒體的愛,而這份愛不是一般的愛,是一種近乎癡迷。像他以Alva Noto身份和坂本龍一的合作計劃中就看得出他這份骨子裡的癡迷,也展現於 Carsten Nicolai的裝置作品及其他表演中。
把玩聲音媒體原始基因:拆解又重組
《syn chron》
《syn chron》是Carsten 在2005年創作的作品。《syn chron》是一複合的雕塑:光,聲,建築。這個裝置利用上半透明的物料組合成一水晶形狀。整個裝置是一個光和聲音的介面,以建構出一個光和聲複合的空間,創造出一種媒體的空間經驗。而當人進入裝置也同時經驗著作為聲音和光的空間見證,透過不同的介入,裡外的空間的音訊複合,構成一種相互影響的特殊空間。除了用身體和耳朵,也是用眼球經驗著。在裝置上,投影所投射的影像是當中聆聽著的聲音的視覺。貫徹Carsten的創作思維,他是非常關心他所製作的聲音所產生出來的抽象畫面。
《Unidisplay》
於是我們在他的作品中也看到他讓聲音自己以「視覺」表演。這是他比較少見,以視覺先行的作品。《Unidisplay》 像是把時間和聲音視覺化的作品。Carsten形容這是一符號學的測試。作品利用錯視,和視覺錯誤 (jitter, flicker)等原素影響觀眾對空間或視覺的認知。而重複,原始的基礎畫面透過長長的投影成為了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複合。這個作品後來被他以Alva Noto身份用到在現場演出上,包括有〈Unidisplay(uniscope version)〉,這個版本大方而真實地把Alva Noto的聲音通過視覺讓觀眾觀看。
《Future Past Perfect pt. 3》
不要以為他的媒體原始基因全然滲透他的血液,結合了實在的生活物件,Carsten也會創作一些和我們生活接近的作品,只是,作品也是在顛覆日常經經。《Future Past Perfect pt. 3》(按此觀看影片)是Carsten的錄像作品。當然,他不是導演,Carsten做回自己的角色:聲音創作。利用我們日常,應該說日本人一定天天接觸的物件:自助販賣機,去作為該錄像的主體。當投下錢幣時,所得到的不是一罐飲料,卻是一行販賣機的聲光表演。
Carsten的聲音迷戀,不是一般的。我們一般對聽不到的高頻會沒有興趣或根本不在意,而Catsten則會利用示波器,及故意造出高頻,來看看這個高頻是否真的存在。甚至,他對錯誤的聲音感到興奮,這可不是一般人的「興趣」。平常因為電子脈沖所造成的錯誤而產生出來的「錯誤聲音」,是Carsten的創作原素。
《Schatten Loop》
這種拆解媒體的意念,在他的作品《Schatten Loop》中表現出他對聲音的喜愛及至聲音的真實媒體:卡式帶。《Schatten Loop》是為 COS 這個服裝品牌而創作的裝置,放置在櫥窗中。作品利用卡式帶循環播放的原理,配合光投射,反射出磁帶的形態。因為卡式帶的均速運作,但所創造出來的形態卻是不平均的散佈,這是一種拆解重組的過程。
Carsten的作品,充份展示了一位新媒體藝術家對媒體本身有著一份好奇的根性,透過愛上媒體、拆解媒體、重組、釋放或重塑媒體展示媒體的另一層次。和上回的岩井俊雄一樣,他們與坂本的合作,走到一起的原因也是因為這一份對媒體的純粹體驗。也許我們常常說德國人和日本人都有著一份在創作設計上對原始的保留態度,其簡潔而精的思維也許是Carsten和坂本走在一起的原因。
******
2018後記:
這個組合在這篇2012寫下的文章後一直沒有停止合作,包括在坂本癌病康復後為電影 《The Revenant》(港譯:復仇勇者)配樂 、 2016年在 Philip Johnson 的標誌性建築 Glass House 作了一場 Site Specific 的表演(這場世紀演出今年由 Alva Noto 的廠牌 Noton 發行了透明黑膠,還發布了當年表演片段),當然少不了今年於巴塞隆拿舉行的 Sónar 25週年的演出!
_________________
林欣傑 Keith Lam
新媒體藝術家,創作及策展團隊 Dimension Plus、自造者空間 LAB by Dimension Plus 及 複合文化空間 common room & co. 共同創辦人。
_________________
(編按:文章獲Keith Lam授權轉載,本文部分經編輯及刪減,原文刊於2012年7月的《Milk Magazine》,原文按此閱讀:他和他和坂本龍一 :Carsten Nicolai/Alva Noto)
五月睇咩show好?本月演出精選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