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筆存】Get Creepy:從樂理看〈Creep〉抄襲事件

撰文:扭耳仔
出版:更新:

作者:五音筆存

在紐約一家廣告音樂製作公司實習時,得知原來有一種音樂學家(musicologist)專門幫大公司檢查一首音樂有沒有侵權,一份報告盛惠至少幾千美元。他們給的意見沒有實際法律效力,但客戶仍然願意支付相當高的費用買個心安,因為近年音樂版權訴訟牽涉的金額太驚人了。

比較多人討論的有 2014 年美國搖滾音樂人 Tom Petty 告英國歌手 Sam Smith(賠償包括 12.5% 作曲版權),2015 年 Robin Thicke 和 Pharrel Williams 的大熱舞曲〈Blurred Lines〉被告抄襲已故靈魂樂傳奇歌手 Marvin Gaye(賠償近 7.4 百萬美元),以及 2017 年,數個音樂組合告 Mark Ronson 和 Bruno Mars(訴訟進行中)。Ed Sheeran 最醒目,在 2017 年 3 月,趁還未被告就自動自覺在〈Shape Of You〉的作曲人名單上加回TLC三人的名字。

 

Pitchfork 評論Lana Del Rey新碟 Lust For Life,指 〈Get Free〉 是 全碟的使命宣言:

“Del Rey delivers, at last, the album's mission statement: “Finally, I'm crossing the threshold / From the ordinary world / To the reveal of my heart.” It is not so much a revelation as a promise that one is coming, and when she sings plainly, “This is my commitment,” the album cover's uncharacteristic smile reveals itself not as a declaration of happiness, but a reminder that it's still worth believing in.

 

〈Get Free〉又有一句歌詞 :

“I never really noticed that I had to decide

To play someone's game or live my own life”

在最近一片抄歌指控聲中,這些豪言壯語顯得有點諷刺。

筆者不是 musicologist,所以只能用一般角度分析。一般而言,抄襲成立與否視乎

1)被告是否有合理機會接觸原告作品 (Access);

2)兩者的相似程度,尤其是內容的實質部份相同之處的比率 (Substantial Similarity)。

即辯方可以說沒有聽過有關作品(例如 Sam Smith 說:事件是一場意外,我當時 22 歲,從未聽過 Tom Petty 的〈I Wont Back Down〉 “it was a complete accident. I am 22 years old. I've never listened to that song.”);又或者拿出理據證明沒有抄(例如 Justin Bieber 的創作伙伴 Skrillex 上載影片到 twitter 展示當時如何製作歌曲〈Sorry〉涉抄的部分)。

就第一點,相信今時今日很難有一個用結他寫英文歌的人可以說沒有聽過〈Creep〉(Lana Del Rey 於 1985 年出生)。

〈Creep〉與〈Get Free〉旋律結構對比

至於第二點,則是沒完沒了的辯論。網上開始出現兩首歌合併的版本。需要指出的是可以疊著播放而沒有違和感不代表就是抄,不然市面上很多的歌都要打官司。還是要看實質內容:

和弦:  〈Creep〉 和 〈Get Free〉 的調雖然相隔3個半度,但 verse 跟 chorus 的和弦走向一模一樣,都是  I   III   IV    iv。雖然〈Creep〉不會是歷史上第一首用此走向的歌,這些和弦也不是他們的獨家專利,但和弦照搬絕對增加了〈Get Free〉的抄歌嫌疑。

結構:兩首歌 verse 和 chorus 的結構是一模一樣的(雖然〈Get Free〉的 chorus 長 16 小節,多了一倍,但內容基本上重複)。從上圖也可以看到無論是句型(melodic shape)或每一個樂句在小節中相應的位置(phrasing)都相當接近。〈Creep〉 的 verse 跟 chorus 幾乎每一句都完在下一句的第1或第2拍,然後句與句之間大概距離6拍。以上描述完全適用於〈Get Free〉。

旋律:旋律是以特定的高低關係(pitch)和節奏關係(rhythm)聯繫起來的音的序列。為了比較,把〈Get Free〉降key 3個半音。

Lana Del Rey 〈Get Free〉與 Radiohead〈Creep〉重疊播放:

MIDI版:

 

主歌(Verse)

第一句先聲奪人,也是第一印象,兩首歌竟然非常相似。〈Creep〉第一句重點“when you were” G-A-G。〈Get Free〉的第一粒字 Finally 的 “Fin”,雖然變了滑音但旋律就是 G-A-G。第二句 〈Creep〉 的重點音是B G F#,〈Get Free〉 的句型稍微不一樣,但重點音一樣是B G F#。第三句〈Creep〉是 A G F# E, Get Free 加了一些裝飾音,但主線同樣是A G F# E。第四句同樣上了A,再完在G。之後八小節〈Creep〉變化了,但〈Get Free〉基本上重複。

副歌 (Chorus)

第一印象太重要,而副歌第一句居然是抄得最明顯的。一樣是由G上B音,不同的只是〈Get Free〉加多一兩粒掩飾。抄一句都算了,Lana或其他「作曲人」似乎想確保大家聽到他們的「reference」是〈Creep〉,所以第二句“my modern manifesto”連“I'm a weirdo”句尾的“o-o-o”滑音都「Command C Command V」(複製貼上)。留意返連押的韻都是一樣的。再留意返,整首歌其實沒有壓過這個韻的,為甚麼在這裏會忽然殺出個o音?潛意識聽到〈Creep〉?到了第三句,為甚麼不都直接抄埋呢,可能是音域問題,我不知道。第四句繼續模仿,開始在G完在G。

撇開以上分析,一般人都會覺得兩首歌風格上、配器上、音色上有相似的地方。Lana Del Rey 即使贏得到官司,亦未必能擺脫 Lana Del Reydiohead 這個稱號。

編按:Radiohead〈Creep〉於1992年推出(專輯《Pablo Honey》1993年發行),亦曾經捲入抄襲爭議,最後亦鬧上法庭。皆因〈Creep〉的旋律及和弦結構與 1974 年發行的 The Hollies 歌曲〈The Air That I Breathe〉相似,最後 Radiohead 在創作人名字,加上了 Albert Hammond 及 Mike Hazlewood。

不知事情的最後發展,會否令〈Get Free〉的創作人名字同時出現 Lana Del Rey、Radiohead、Albert Hammond、Mike Hazlewoo 這個跨越三代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