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失聰】關於冬天:黑膠唱片炒豆聲總是特別美妙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Somebody was trying to tell me that CDs are better than vinyl because they don't have any surface noise. I said, 'Listen, mate, LIFE has surface noise.
JOHN PEEL

每逢到入冬,就在天寒地凍加上相當乾燥的日子,當黑膠唱片播放時所產生出來的「炒豆聲」,也是全年最鏗鏘的時候。這些「啪啪啪啪」而來的微細雜音,正是當今的黑膠唱片愛好者為之賦予親切感之處,聽黑膠就是要這樣吧。

一個小學雞已懂得的物理現象:在天氣乾燥時,通過物質的摩擦會較易產生靜電,所以小時候的靜電小實驗,都是在又凍又乾燥的冬天進行。

而黑膠唱片是以塑膠物料製成的,當唱針放在唱片坑紋上馳騁,便會因為摩擦而容易產生靜電,而靜電又吸引到微塵沉積在唱片坑紋內,於是就有所謂的「炒豆聲」出現。如果是濕度超級低的天氣,當從內套取出黑膠唱片時,唱片已可以被紙套吸著,手指頭亦感受到點點靜電呢。

從前,我們為了減低靜電與炒豆聲的問題,那都會為唱片多添置一個日本製的防靜電膠套,Nagaoka品牌出品是不二之選,以加在唱片的紙製內套裡,抑或換掉了本來的膠套。如果把唱片播放時唱針與坑紋比喻為性愛的關係(也是何解有不少人形容落針的一下聽來會好像有著某種快感),唱盤就是一張溫暖的床,那麼加個「套」就會安全一點。

從前我會為唱片另行添上一個Nagaoka的防靜電套。

曾幾何時,我會為我收藏中甚喜愛的黑膠唱片另行花費添上一個Nagaoka的防靜電套,後來唱片買得多了(即是濫交嗎?),大約在1990年前後,我便開始不再用(防靜電)套了。實情是那時在香港也開始難買到Nagaoka防靜電套,背後是唱片工業從黑膠到CD的轉營階段。

黑膠唱片的炒豆聲雜音與跳針問題,一向被「完美主義者」視為黑膠的一大「瑕疵」。所以在70年代於市場上推行卡式帶時,已強調卡帶並沒有炒豆聲與跳針問題,而且又方便攜帶。到了CD這門子高科技數碼產品在80年代中面世,到後來強行以CD取締黑膠唱片,當時又一再強調CD沒有炒豆聲與不會跳線,甚至CD是不會損壞、可以聽足一世——而事實上,CD是會刮花、會跳線,甚至會變壞。

英國傳奇性已故BBC Radio 1主播、獨立音樂教父John Peel(1939 –2004)曾說過:「有人試圖告訴我CD比黑膠唱片好,因為它們不會有任何表面雜音。而我說:朋友聽著,生命也是有雜音的。」John Peel已離世了13個年頭,他逝世時尚未到黑膠唱片回歸的年代,此話不是甚麼推銷方式,而是純粹出自他對黑膠唱片瑕疵的真心話。

後來有唱片店把John Peel的黑膠唱片雜音「金句」製成陳列牌,放置在店內。

唱片有炒豆聲又如何?我哋嘅生命咪又係咁多雜音。給你完美無瑕地去聽張靚聲唱片,但終歸又要回到現實,即使你有幾正念,生命也是吸納著很多煩惱雜音而來。

今時今日,很多樂迷都把丁點兒的炒豆聲,視為無傷大雅的事(只要那啪啪啪聲不是很嚴重),是黑膠復興的一種風味。甚至早在20多年前已有電音單位把採樣自黑膠唱片音樂的炒豆聲,來作為其音樂元素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