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拆局|集資不足200億! 詳解上半年慘況 寄望焦點新股急趕上

撰文:翟梓謙 黃文琪
出版:更新:

港股今年上半年持續疲弱,一手市場更趨淡靜。綜合市場數據顯示,在缺乏明星股撐場下,上半年本港新股集資額約181億元,按年大跌九成,為10年來最少,全球集資排名跌至第九位。
幸好,下半年本港新股市場有望迎來反彈,當中不乏集資逾百億元的「超大型新股」,惟中概股回歸「吸金力」大不如前,又面臨A股市場競爭,究竟香港新股市場路在何方?專家認為,應吸引想說好「China Story」(中國故事)的外資公司來港上市。

今年上半年市況淡靜,本港新股市場缺乏動力,次季僅錄10隻新股上市,較首季17宗進一步減少。上半年計,上市的27隻新股中,當中5隻以介紹形式上市,只有22隻在港進行公開發售,集資額介乎1.09億元至42億元,累計合共約181億元,創近十年來最低,更遠遜2021年快手(1024)單一股份集資483億元的天價紀錄。

上半年上市的27隻新股中,合共集資約181億元,創近十年來最低。(01製圖)

集資額不足200億 上市後亦欠「炒風」

散戶認購反應方面,今年上半年可供公開發售認購的新股,超額認購倍數為0.1倍至13.89倍,未有一家達到上市規則項下超出15倍的回補機制。

市場反應一般,新股定價亦未敢進取。綜合上半年有提供發售價區間的15隻新股,13隻新股以下限或接近下限範圍定價,下限定價佔比接近九成,僅樂普生物(2157)以發售價上限定價。

投資者對抽新股興趣不大,新股首日表現自然失色。27隻新股之中,有15隻首掛低收,較招股價低0.08%至28.79%,當中有4隻股份首日大跌兩成以上,包括快狗打車(2246)、知乎(2390)、金茂服務(0816)、創新奇智(2121);相反卻只有一隻首日升逾兩成,該股為力高健康生活(2370)。

而綜合上市後的累計表現,截至今年6月底止,21隻新股「破發」,佔比達77%,僅有2隻新股升超一成。21隻「破發」新股累計跌幅介乎0.08%至45.4%。

上半年最大型新股是金力永磁,其集資約24.4億元,遠低於去年的新股王快手。(01製圖)

7月份新股數目 料遠超第二季總量

上半年表現固然令人失望,但市場普遍認為,下半年有望迎來反彈,氣氛或轉旺。四大會計師行相繼發表新股市場報告,其中羅兵咸永道稱,上半年新股集資額按年大減92%,但全年總集資額可達1,800億至2,000億元。德勤亦預測,今年全年本港有70隻新股,集資額介乎1,600億至1,800億元。畢馬威亦預計,全年有80宗IPO,集資約2,000億元。

從目前來看,下半年新股市場明顯較上半年氣氛熾熱,當中7月份正在招股或已截飛的新股數目多達16隻,預計單計7月份上旬的新股數目已高達16隻,遠超第二季甚至有望追過首季。據聯交所資料顯示,目前處於申購階段的新股有讀書郎(2385)、微創腦科學(2172)、名創優品(9896)等10隻新股,並有6隻已經截止認購。

除此之外,市場亦寄望有規模較大、知名度高的新股出場。目前已在港遞交上市申請的較大型新股包括:喜馬拉雅、零跑科技、珠海萬達商業管理。至於有計劃在港上市的焦點新股則包括:富衛、中國中免、滴滴出行、Lalamove、小紅書、衛龍等。

隨著不少知名及大型的新股有意在港申請IPO,下半年新股市場有望較上半年轉旺。(01製圖)

業界寄望下半年「超大型新股」

不過,新股市場最終還是取決於港股市況,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上半年較為大型的新股金力永磁,原本計劃集資10億美元(折合約78.5億港元),但由於市況不佳,最終只集資逾42億元,隨著俄烏戰爭等負面因素淡化,同時市場漸適應加息環境,港股估值有待修復,倘若下半年市況穩健,新股市場將逐漸回暖。

「所謂市況轉好,唔係恒指重上27000點,或者某個高位,而係指港股唔會單日上落過千點,因為冇公司想自己股價一日跌一成!」歐振興預計,下半年將有8至10宗籌集80億元的新股,以及至少3宗集資逾百億的「超大型新股」,或令港交所有能力躋身今年全球新股融資額排行榜前五位。而畢馬威早前預測,今年將有6隻集資逾百億的「超大型新股」。

例如正在招股的鋰礦巨頭天齊鋰業(9696),全球發售1.64億股,招股價介乎69至82元,最高集資134.6億元,規模可媲美上半年所有新股的集資額,意味著天齊鋰業或將成為今年港股市場最大的IPO之一。

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稱,倘下半年市況穩健,新股市場將逐漸回暖。(余俊亮攝)

中概股回歸「吸金力」大減

新股市場除了有「超大型新股」來襲,更有大量公司力撐,港交所(0388)行政總裁歐冠昇亦向市場大派「定心丸」,稱對本港新股市場似乎正在升溫,現時有約180家公司已遞交上市申請,數字逼近歷史新高。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諮詢組合夥人劉大昌稱,當中超過36宗是生物科技公司,相信生物科技公司及中概股回歸將為下半年香港新股市場帶來支持。

過去三年,中概股回歸本港上市的集資額平均每年達1,000億元,不過,劉大昌指,現時符合本港第二上市要求的在美上市中概股大概有20多間,預計將逐漸回歸,但大型中概股大多已回歸,且公司估值及市值不如預期,導致公司或改以介紹形式回港,取得上市地位的同時不進行集資。歐振興則認為,中概股以介紹形式在港上市,只是權益之計,可以上市後再進行集資。​​​​

不過,安永亞太區上市服務主管蔡偉榮認為,​​​​​​​​由於中美審計​​​​問題​​,在美上市中概股恐面臨退市,回歸上市具有迫切性,今年以來雙重主要上市成為中概股回歸的主流方式,上半年三間中概股回歸企業中,兩間選擇雙重主要上市,有利於投資者自由交換股票,料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中概股選擇雙重主要上市的形式。

上交所及深交所今年包辦全球集資排行首兩位,並吸引一些原定有意在港上市的中概股「回A」。(網上圖片)

港股 vs A股市場 投資者組合勝在夠平衡

中概股回流香港「吸金力」大減之外,香港新股市場同時面臨著嚴峻的競爭。A股在上半年成為「黑馬」跑出,上交所及深交所齊齊位列全球集資額頭兩名,歐振興表示,在美上市的晶科能源(美:JKS),原計劃回港上市,最終「花落」A股,集資過百億人民幣。畢馬威中國香港區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亦指,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以往中企選擇赴美、港上市集資,現時卻傾向「回A」上市。

不過,歐振興坦言雖然A股市場資金穩定,新股集資估值較高,但過半是散戶投資者,而港股只有兩成散戶投資者,在互聯互通及直接面向國際的雙重加持下,既有中國內地投資者,亦有海外投資者,組合平衡。

歐續稱,倘若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選擇「回A」,審計流程較繁瑣,需要提供符合當地要求的財務報告,起碼要半年時間準備;相反在港上市,中概股可取納部分國際財務報表,最快三個月可完成上市。

被問及香港新股市場的發展,是否依賴於中資企業,歐振興認為,港交所計劃明年分別在美國及歐洲設立國際辦公室,將會推動外資來港上市,同時相信有不少國際公司可能為了說好「China Story」(中國故事),會考慮將亞洲業務分拆出來在港上市,例如百威英博(美:BUD)亦將亞洲業務分拆出百威亞太(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