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周年|金管局余偉文:香港金融百折不摧 賴以「底子夠厚」

撰文:翟梓謙
出版:更新: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本港金融業發展持續蓬勃,由市場規模以至金融系統的穩健性,都較97回歸時有很大的推進。
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接受《香港01》等傳媒訪問時表示,過去25年來香港金融業以極高速發展,一直扮演中國連接國際的橋樑角色,未來在連繫上仍有龐大的發展空間。他強調,這個國際金融中心過去25年來賴以成功的是,金融系統保持穩定,市場對聯匯制度信心不變,深信「底子厚」便有能力應對任何風險。

回顧過去25年來香港金融業的轉變,一堆數字著實亮麗。在1997年回歸時,本港股市市值只有4.6萬億港元,而截至今年5月,股市市值已增至38萬億港元,累計增幅達7倍。至於被視為維持金融穩定的外匯儲備,由1997年的800多億美元,如今已增至4,600億美元,升幅達4.7倍。

對於香港股票市場的高低起落,普羅大眾也許不感陌生,但是外界或忽略了香港的債市發展。在1997年,香港當時的債市年度總發行額少於200億美元,時至2021年全年,數字已升至4,000億美元,累計增幅接近廿倍。

2021年債市年度總發行額達4,000億美元,較1997年增長接近廿倍。(資料圖片)

本港債市發展蓬勃 增速勝股市

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坦言,「在大家印象中香港發展得不太好是債市……但我經常鼓勵大家看數字!」他續引述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AM)的報告,指出面向國際投資者的亞洲債券發行人在多個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份額,2021年香港佔去全球的34%,而美國、英國、新加坡分別佔22%、17%、5%。

香港一直作為中國與國際之間的橋樑,在互聯互通的機制下,股票通、債券通、理財通等等的南北向通逐步開放,涉及的交易規模與日俱增。以股票通為例,在2014年及2016年先後有滬港通及深港通的「北向通」開通,當時日均交易金額只有56億人民幣及16億元人民幣,在2021年數字已攀升至553億元人民幣及650億元人民幣,升幅分別為9倍及40倍。

至於債券通「北向通」的日均成交金額埂2017年的22億元人民幣,亦累升11倍至2021年的260億元人民幣。余偉文重申,債券通「南向通」發展初期慢熱,但參考互聯互通過往的經驗,相信未來幾年是一大發展趨勢,預期相關交易額會慢慢增加。

金管局總裁余偉文稱,聯繫匯率是維持金融穩定的重要基石。(余俊亮攝)

一輛超跑要呈現極致速度,又要令駕駛者舒適,少不了穩健的「車架」、「底盤」。香港金融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一直做好橋樑的角色,並在25年間經歷風風雨雨仍然站穩陣腳,余偉文斷言,「一項東西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得非常穩定,正是金融系統,而且韌力很足夠」。

重申無意改變聯繫匯率制度 掛鈎美元合適

聯繫匯率制度可謂香港金融中心高速發展的「底盤」之一,但在中美衝突加深下,再有聲音探討是否需要檢視該制度,甚至是「脫鉤」。余偉文強調聯匯制度是維持金融穩定的重要基石,「聯匯制度經過風風雨雨之後,廿五年來市場信心有增無減。甚至最近兩三年,眾多不同挑戰的出現,市場對聯匯亦沒有任何疑問。有見聯匯作為金融系統的定心丸,憑著這個能力去穩定金融系統,才可以在這基礎上建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對於坊間不時有意見指,港府應否考慮將港元掛鈎人民幣等其他貨幣。余偉文在訪問中再次強調,金管局無意改變聯繫匯率制度,重申在香港這個相對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維持匯率穩定十分重要,而掛鈎美元亦屬合適。

的確,本港經歷過97年金融風暴、03年沙士、08年金融海嘯,以至近年全球爆發新冠疫情,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未受動搖,港元匯價「穩如泰山」。根據英國智庫機構Z/Yen及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編制的國際中心指數,香港以715分位列全球第三名,排名更屬亞洲區內最高。

聯儲局今年3月開始加息,而其他主要央行亦跟隨加息,令環球資金流動性開始收縮。(Reuters)

日圓貶值要留意 暫未憂慮引爆亞洲金融風暴

香港雖然能夠越過之前的種種難關,但近年外圍風險多變難料,余偉文亦坦言,環球風險外溢(Spillover)是較為令人擔心。由於聯儲局及各大主要央行才剛剛展開新一輪加息周期,股票市場已錄得明顯跌幅,更甚的是縮表所帶來的真正影響尚未反映出來,難以估計市場流動性的收縮幅度。當個別規模較大的市場出現大規模「爆倉」等情況,牽涉層面廣泛,正正是不少亞洲經濟體所憂慮的。

被問到最近日圓大幅貶值至20年新低,年內跌幅超過15%史上罕見,余偉文稱目前未看見日圓的貶值會帶來重大的危機,但強調當主要貨幣出現大幅貶值,金管局會密切留意情況。

余偉文在訪問中時刻不忘強調香港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居安思危在我們的DNA之中很強」,要維持穩定香港的底子必須要厚、做好監管,系統要保持透明,令市場抱有信心。余重申,金管局作為中央銀行機構,一直為不同場景準備預案及應對計劃,但詳細內容比較敏感,故不作討論。

最後他亦寄語金融業界,「既要捉緊機遇,亦要管理好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