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ond 2021|專家拆解通脹升溫原因 一因素決定港CPI能否升逾2%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第八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將於6月1日起,接受市民申請。iBond息率回報是浮動的,視乎期內通脹水平,而「保底息」則設於兩厘。 換言之本港通脹愈勁,iBond回報愈高,亦左右了「短炒」還是「長揸」的投資決定。

有專家坦言,香港的經濟、通脹前景,好受環球「熱錢」影響;亦有學者及經濟師指,疫情緩和下,本港通脹水平將會上升,惟今年增幅仍低於2%,能否「過二」,或視乎何時「通關」這一大因素。

新冠疫情下,各國央行「放水」,不過隨著疫苗接種計劃展開,經濟開始復甦,甚至增長速度較預期快。以美國為例,首季經濟增長6.4%;4月份消費者價格按年漲幅達4.2%,創2008年以來的最高升幅。

自此通脹前景已經成為金融市場揮之不去的一個陰影,市場擔心美聯儲開始「收水」,縮減購債,甚至加息,以期將通脹水平控制於2%左右。

外圍通脹環境未明,對本港實際影響又有多大?政府早前估算,本港今年通脹率為1.6%,不過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制度,貨幣政策基本上與美國同步,欠缺政策工具去調控通脹,而近年本港與內地經濟進一步連繫,不少食品、貨品都是從內地入口。由此可見,環球以及內地政策,均影響住這個細小而外向型的經濟體。

美國4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增速錄得4.16%,創下金融海嘯以來的新高。(新華社)

「放水容易收水難」

先從外圍市場開始分析,有十多年投資管理經驗、陸金所香港行政總裁蔡華接受《香港01》專訪時表示,影響通脹的主要有兩大因素,分別是「貨幣通脹」以及由大宗商品價格上升而引起的通脹,「恐怕美國今年的CPI可能達到3%,核心PCE可能接近2%。」

他指,貨幣通脹是市場預期會發生,在全球央行放水的大環境下,經濟復甦得較預期快,但問題是「放水容易收水難」,過早或過遲均會令經濟受損,同時市場最不想看到的大宗商品價格上升亦正發生,油價已至最近60美元左右的水平。

他笑言,雖然美聯儲考慮2023年開始加息,但疫情多變,市場預期亦永遠在變,「難保有天油價升到80美元水平,到時大家就不會這樣(2023年才開始加息)想。」可見,通脹水平,均受貨幣政策及原材料價格影響。

蔡華指,貨幣通脹是市場預期會發生的,在全球央行放水的大環境下,經濟復甦得較預期快,聯儲局已經開始考慮收緊貨幣政策。(羅君豪攝)

中國物價由需求驅動

至於油價上升,似乎對中國的影響較大,內地國家統計局4月份的數據,反映上游價格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按年升6.8%,創下2017年10月以來新高。但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升0.9%,略低於預期的1%。以數據去看,中國或有機會因原材料價格上升,出現「輸入性通脹」。

不過蔡華認為,對中國而言,影響CPI的主要是糧食、農產品及豬肉價格等,物價的上升與否,完全是需求驅動,「上遊價格基本上是傳導不到下游。」

大宗商品價格上升,令生產成本上漲,或進一步推升通脹。(資料圖片)

全球化下 經濟體之間互相影響

他解釋,中國的製造業成本低,市面上一件兩、三百元的衣服,成本可能低至十多元,「上游到下游之間,沒有太多可以傳導(價格)的東西,定價根據需求決定,底層居民消費能力越來越強,才會推升價格。」相反,其他國家如英、美及歐洲等,由於接近沒有衣服等低端生產,若果中國、印度的生產成本上升,或會推升物價,「好似印度在疫情下,晶片價應不足,令成本上升,現時分析通脹等經濟議題,好難拋開某個經濟體。」

回到香港,與歐美一樣,本港接近沒有低端生產工業,又會否出現大規模的「輸入性通脹」呢?來港住了多年的蔡華,笑言對香港通脹影響最大的,是「熱錢」是否流入本港。本港經濟對「熱錢」敏感,資本市場與經濟基本「脫鈎」,「所以你見到一個好詭異的情況,2020年的時候本身經濟肯定是下跌,零售業商舖倒閉,但資本市場一直在創新高。」

他進一步指出,由於經濟與資本市場不掛鉤,資金流入樓市,樓價未見大跌,租金即使回落,近日亦已回升, 可見「熱錢」的進出,對香港的影響已大於其他外圍因素,加上疫情緩和等因素, 中長期的通脹將會壓力較大。

疫情下本港經濟轉差,惟對樓市未見有太大影響。(資料圖片)

中大李兆波:通關後物價或會上漲

中大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就認為,隨著疫情緩和,商業活動逐漸正常下,加上部分內地學生將會回港讀書,均有望推升住宅及酒店租金水平;一日正式通關,旅遊業復甦,物價或會上升,「旅遊返嚟之後會帶動消費,到時仲有冇咁多折扣?或者有機會加價添。」

不過一切都要視乎何時「通關」,因此他估計,今年通脹仍然低於2%,最快明年才有機會升至2%或以上。

李兆波估計,通關後物價或會上漲。(資料圖片)

恒生薛俊昇:今年通脹1.5%

恒生銀行首席經濟師薛俊昇受訪時認為,疫情下香港經濟開始復甦,加上環球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均會推升通脹,不過值得留意的是,經濟復甦只是剛剛起步,前景仍有不確定性,「未必咁快加到價」,因此通脹升幅只會比去年好,但不會去到一個高水平,因此估計今年本港通脹水平可達 1.5%。

至於明年,他初步估計通脹有機會重回2%以上,達到過去五至十年平均通脹率達2%至3%的水平,「始終仲有一段長時間,要睇多陣先(作出預測)。」

美聯儲估計,最快2023年開始加息。(資料圖片)

第8批iBond認購期於6月1日上午9時至6月11日下午2時。所有持有香港身份證的投資者,可透過配售銀行、證券經紀、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認購。該批iBond將6月23日發行;並在6月24日掛牌。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