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華夏3邏輯評潛力生物科技公司 料疫苗專利風波影響有限
生物科技範疇廣泛,藥物、疾病種類繁複,即使是從事醫療行業的專家亦未必對所有範疇完全了解。對於「門外漢」的投資者,更可能是一頭霧水。
華夏基金(香港)團隊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出有哪一些疾病有較大的市場需求,以及點出三個重要選股因素。
從非醫療行業人士的角度看,要投資生物科技公司,既然不熟悉供應端的專業技術,相信不少人要從需求的方面著手分析。華夏基金(香港)投資經理張鈞亦指出這一點,畢竟大部分人對於生物科技不熟悉,而且專家亦難以保證哪一款藥物能夠成功,故此從需求面著手,分析藥物擁有的潛在患者人群,是偏向商業化的正常企業分析,成功率亦比較好。
感染腫瘤心腦血管疾病需求大
張鈞以人類的生命周期來解釋,首先由嬰兒時期,主要造成死亡的原因包括意外、感染、敗血病等;而青年時期疾病致死的情況不多;成年後期、老年初期則有較多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疾病死亡率顯著提高,而意外身亡的情況比較少;更老年的時期腫瘤風險亦會下降,更多問題與衰老、柏金遜、阿茲海默症(老人痴呆)有關。
張鈞補充,上述的情況之中,比較大的疾病領域集中在中年、老年時期,其中感染、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為較易致命的病例。
除了理解哪些疾病有較大需求之外,張鈞亦點出哪些生物科技主題是最為人關注的,「2020年到現在最被投資者關注主題有臨床研究生產外包行業(CRO)、創新藥、專科醫療服務、新冠疫情的相關耗材設備產品。」
選股的三項「底層邏輯」
他認為,要從這些主題之中找出具有潛力的公司,需要考慮到三項「底層邏輯」。首先是創新驅動,例如是研發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服務研發外包等;其次是消費升級,例如是專科醫療服務;第三是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力的提升。他坦言,若果要從細分行業之中找出較好的公司,必須從這三點考慮。
目前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有50多家,但市場較為熟悉大多數是龍頭數家,例如是藥明生物(2269)、信達生物(1801)、石藥(1093)。張鈞指,部分生物科技公司未錄盈利,難以從估值角度上與其他藥企比較,不過與美國市場的藥企相比,「除了頭部大市值的企業跟同業相比估值較高,相比美國市場,其他公司都是處於合理水平」。
張鈞解釋,本港龍頭生科股比較貴的原因,是因為特殊的市場環境所致,由於這些龍頭企業跑出,擁有全球性的競爭力,但這類企業在國內數目不多,當投資者集中追捧,便會導致估值比較貴。
新冠疫苗非完全市場化產品
近月,由於美國政府支持豁免新冠肺炎疫苗專利,導致不少有份研發疫苗的藥企,股價一度大受打擊。對於豁免新冠肺炎疫苗專利,張鈞認為並不一定令相關藥企失去競爭力。他點出,議案如真的能夠通過美國國會,其他藥企得到疫苗生產的原理,但當中的核心技術、產品細節、商業化開發等,並不可能要求原本的疫苗生產商將所有細節公開,其他藥企亦要相應時間去自行研究。
另外,他指出另一要點,是市場先機已經被原有的藥企佔有。以BioNTech為例,未來一年的產能達到20億至30億支,新參與的企業很難從規模上與其競爭。
張鈞認為這件事為市場帶來最重要的信息是,在疫情下新冠疫苗是全球性質的公共衛生防疫產品,本身已經存在很強的政治性,並非單純的商業化的行為,故此投資者對新冠疫苗商業化的價值要比較謹慎,不能完全以市場化的角度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