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于漸訪問|政府須「狹義」強勢 房屋市場失效港府要殺出血路

撰文:翟梓謙
出版:更新:

港大經管學院與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日前舉辦的「香港經濟前景展望」研討會,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Romer在演講中,提及到政府與市場的角色,認為長時間的「大市場小政府」或已到盡頭,港交所(0388)主席史美倫在會上亦認同這一點。

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接受訪問時表示,Paul Romer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訊息是,在某些時候政府要顯得強勢,而這種強勢是「狹義」的,當市場無法運作時,政府便要出手干預。

王于漸批評香港在創新科技發展太慢,資源投放不足。(資料圖片)

房屋、教育、產業問題積累

王于漸把「大市場小政府」的問題套用於香港經濟之上,認為近二三十年香港有一系統的問題並未解決,當中一大部分在於房屋土地方面,一部分在教育投資,亦有一部分在產業結構。

先從產業角度出發,當世界走向高度全球化,不少產業陸續消失,例如以往香港的製造業早已北移。「產業消失咗無問題,但問題係無新嘅產業」,王于漸認為,當沒有新產業出現,人民繼續向舊產業發展,收入便無法跟上經濟發展。

要發展創新產業,必須要有創新的環境、人力資本、更高知識的水平,問題便落在教育投資。將50年前與今天的環境比較,王于漸強調是很不同,在50年前科技是相對容易學習得到,當時的創新並非十分專門化的知識,而今天微軟、Facebook要聘請一個員工最低要求亦要有PhD(研究博士)。他重申,今天的科技性質已改變,如果教育不前進,就業人口便不具備這些知識,即使香港有創科局搞創新發展,「太慢喇!一句講晒。」

在自由市場無法解決房屋問題下,王于漸再三強調政府要表現強勢,認清問題殺出一條血路。(港大經管學院提供)

王于漸:出售公屋屬首要

當產業、人才的結構性問題無法在短期解決,王于漸坦言「房屋要墊底」。他指出,要考慮到社會整體所有階層,總有一部份人無法進入金融、科技等產業發展。故此,王于漸強調出售公屋才是目前港府首要應做的事情。

王于漸直言,在土地房屋問題上,政府必須要顯得強勢,而強勢政府便要克服官僚主義、政治阻力。即使近日政府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回三幅土地亦非代表足夠,「收晒所有地係咪起到樓呢?」,王教授直指政府須深入了解問題,並要「殺出一條血路」。

在王于漸的政策概念之中,縱然短中長期的政策都要推行,而出售公屋正是他認為能夠最快做到,並且最快見效的政策。「仲講緊十年後嘅計劃?做咗啲兩年後見效嘅方案先啦」,王于漸認同「明日大嶼」這類中長期土地政策有必要推行,但始終長策無法解決短期的需求問題。

圖為華富邨。(資料圖片)

公屋設轉售轉讓權 創造財富價值

全港共有逾80萬個公屋單位,若向公屋住戶出售公屋單位,將為市場帶來大量供應,有令樓價受壓的風險。不過,王于漸提醒一點,原本沒有業權或擁有權的公屋住戶,當他們買入公屋後,日後轉售公屋創造財富,這些便會是私人市場的新需求,並不會令樓價大跌。

王教授先以「送月餅」為例,「中秋節送你一盒月餅,200蚊一盒,當你唔鍾意食,可以點?賣咗佢囉。」他將情況套用於公屋市場,公屋之所以價值低廉,是因為無法轉讓、轉租,若然公屋住戶擁有業權,能夠轉讓轉租便很不一樣。

王教授再舉例解釋,假設一位85歲的婆婆居於華富邨,決定將單位轉租,每月租金獲分13,000元,然後搬往與女兒同住,把其中的8,000元分予女兒。「啊女開心因為多咗8,000蚊,啊媽可以順便照顧小朋友,以前邊有13,000蚊,呢啲就係選擇,選擇就是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