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時亨專訪|失業率未見頂! 港疫下變孤城 冀盡快清零再開關
新冠肺炎為今年最大的黑天鵝,至今全球多地疫情仍然嚴峻,近日傳來疫苗研發成功的消息,令市場情緒變得較為樂觀。可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馬時亨接受《香港01》專訪時直言,目前仍要一段時間才能大規模注射疫苗,加上疫苗尚未解決儲存和物流兩大難題,只可說「有好過沒有」。
疫情肆虐下,他估計環球經濟最快明年中才能復甦,而香港經濟則最快明年下半年反彈。當下,港府首要的工作是做到本地「零確診」,之後重新開關,方可重啟經濟,走出「孤城」格局。
歐美多地疫情反覆,更有國家要封城應對新一波疫情。馬時亨表示因不少國家疫情依然嚴峻,預料環球經濟最快明年中才有望復甦,而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系,假若環球經濟差也會影響到香港經濟,故他對未來數季的香港經濟前景感到不樂觀,加上本地消費氣氛差,訪港旅客減少,經濟最快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會反彈。「(經濟)開始慢慢穩定,但要復甦是要有一些主要條件,包括要開關,不開關根本沒有新錢入,真是走本地內循環路線。」
料明年失業率續惡化
本港第四波疫情來勢洶洶,確診個案不斷急增。馬時亨認為疫情持續反覆,旅遊業沒有復甦的景象,餐飲業市道亦遲遲未能恢復,他估計不少酒樓農歷新年後便會結業,進一步推高明年失業率,「今日是6%多的水平,有惡化的跡象, 我不覺得失業率已經見頂!」
為舒緩失業問題,政府推出了兩輪保就業計劃,花費逾千億元,但馬時亨直言,計劃並非良方,皆因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並且耗掉大量財政儲備。「永遠都是花錢容易,賺錢艱難,再做多一次保就業會令庫房愈來愈窮,效果亦不大,治本的做法是要『清零』,重新開關!」因此,政府需要竭力阻止疫情擴散,把確診宗數「清零」,之後便可以像澳門一般開關,重啟社會的商業活動。「因為我們已經像孤城一樣,塘水滾塘魚,這是不行的,治本的做法是要清零,重新開關,重啟社會的商業活動。」
目前社會上有聲音要求政府推行全民強制檢測,馬時亨認為難度不少,「其實我相信政府都想做,不過好多問題,我覺得要做特定群組檢測,好像最近的士司機群組都是好方向。」他自言自己非醫學專家,不敢給予太多建議,惟如果疫情繼續爆發,經濟將會受到打擊,酒店業、餐飲業、大公司等都會受到影響,而中小企將會損失慘重。
三大支出難減 需擴稅基
事實上,香港經濟陷入低谷,連帶庫房的收入也會大減。馬時亨指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政府一下子花了3,000億元財政儲備,「問題不只是3,000億元,2003年都有600億元財赤,第二年已經反彈,但現在問題是我看到未來兩年,可能還有財赤。」
他指出港府主要的稅收是企業利得稅、薪俸稅、印花稅及賣地收入,在經濟不太好時,利得稅、薪俸稅、賣地收入等稅收均會減少,差不多每一項大稅項都會跌,只有印花稅收入是比較好,因此他預期未來兩年港府會持續出現財政赤字。「你會發現自己由一個好有錢的人,變成不太有錢的人,未叫窮人,都仲係好有錢。」
要改善庫房的財政狀況,不外乎是開源節流兩招。馬時亨嘆道政府有三個最大支出項目,即醫療、教育和福利,每項一年花費700至900億元,這些支出均是「硬掘」,沒有削減的空間。在經濟欠佳時,則需要更多福利開支;在疫情肆虐時,醫療開支將會大增;教育則是對未來的投資,也不可以減。因此,他近日重提開徵銷售稅,以擴闊香港的稅基。「現在政府每年支出超過5,000億元,支出將會愈來愈多,若開徵其他新稅種,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人支付,這樣就徒勞無功,銷售稅的維度闊,每個人都要付,稅收好穩定。」馬時亨嘆道開徵新稅是嘴巴說說很易,確實做很難,「政府好難夠票通過,要好大的政治能量才推到!」
最後,他呼籲要改變香港的經濟結構,不可只獨孤兩味,只依賴金融及旅遊業,需改走瑞士模式,除了擁有這兩個行業,還有許多高增值的工業,例如鐘錶業、農業、藥物、資訊科技、食品工業等,「有好多人說轉不到型,有一個例子讓大家知道我們很厲害,有需要就轉到,你們戴的口罩就是一例,2003年沙士我們要撲口罩,到內地買口罩,今日我地口罩自給自足,仲有盈餘,這就是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