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誠、義唔老土 《鄭裕彤傳》作者﹕彤叔教你做事要親力親為!
受周大福慈善基金主席鄭家成邀請,香港大學社會學家王惠玲與歷史學家莫健偉兩位一同撰寫出《鄭裕彤傳──勤、誠、義的人生實踐》一書,運用口述歷史的方式,透過別人的記憶及話語,重塑一代香港商賈鄭裕彤。
鄭裕彤(以下將簡稱:彤叔)一生與兩大家族息息相關。書中亦用了較長的篇幅去叙述鄭家與周家的結緣,以及彤叔與家鄉廣東順德倫教、澳門、香港三地的淵源,由家族歷史開始解構彤叔的故事。「你很難去相信一個人由天跌落嚟」,展述自己的時候,很理所當然會用第一身視點去叙述,但莫健偉就指,每個人有不同背景,彤叔去到香港從事金飾的成功,不單只是當下的時情,要追源溯本,找出個脈絡,去了解由彤叔出世到上一輩究竟發生什麼事後,才可以讓讀者更深入了解,獲得一個完滿的答案。
王惠玲:「甚至佢係周大福嘅老闆」其後才知
對於彤叔的了解,王惠玲毫不掩飾地指,自己未寫書前,其實與一般市民一樣只是知道他是香港的地產大王之一,是個有錢人,一個商業人物,「甚至佢係周大福嘅老闆」都是之後才了解到。
做口述歷史過程中,當中很特別的是可以接觸到不少的受訪者。透過不同訪問,才了解到,「點樣發達」這件事,不是可以那麼直接解答到。她表示,聆聽大家的憶述時,彤叔的個性會一路呈現出來,這個人物是如何做事呢,他是如何去對待人和事呢?最後將彤叔個性的認知,凝聚在書名那3個字「勤、誠、義」之上。
莫健偉認同王惠玲所說,自己對彤叔的印象都是流於媒體所塑造的形象;又指出了解他做了什麼大建設,什麼經濟功績,都不會幫助你去認識對方,亦不能知道他的特點。透過口述歷史,去觀察一個人的成長,聆聽周圍的人對他的評價,「好似續忽續忽去執返呢個人嘅特點同埋性格出嚟」。再加上思考、推敲、想像,重構彤叔的另一面。例如,透過某些小故事得知,原來有時彤叔都幾風趣,「好鍾意玩,好好奇㗎喎」。工作上,有時有人會形容彤叔思路敏捷,工作迅速,同時又見到他對人的信任,這些較深刻的印象是難以從媒體中得到。
回內地做「基建」是對政局走勢的前瞻
彤叔回歸前後都回到內地進行不少投資,當時亦獲得不俗的回報,而近年新世界亦有不少項目在大灣區。莫健偉表示,書中其實未觸及到彤叔在往後90年代的一些開拓事宜,例如,新世界曾有一段時間在海外進行較大型的開拓,並不只是內地市場,有航運業等,都嘗試走出香港,在美加﹑東南亞亦有一些發展項目,而這些新投資都是彤叔經歷過70、80年代轉型後的新方向。但礙於書的主題關係,叙述範圍有時空、時間的限制,所以沒有更多空間及精力,研究彤叔晚年的商業發展改變或出現了什麼新特色。
「我未必覺得鄭裕彤先生會一面倒去將某個業務集中喺某啲地方」,莫健偉表示,以彤叔過往的經歷來看,其實他的眼光是很開闊的,是「世界性」的,不只會投入中國內地市場。
王惠玲分析,當年彤叔走入中國是一個比較前瞻的商業計劃,若要估計他的決定,大家先要從他在中國發展的歷程去觀察。
進入內地市場初期,彤叔原本不是先做地產,而是做酒店管理。據彤叔員工憶述,當時彤叔見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多了人有意回中國旅行,認為當中會有對酒店的需求,相關業務會發展得較快,加上當時新世界中心兩間酒店已建成數年,令他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有能力嘗試去做。
彤叔後來轉向地產業,但王惠玲強調,要留意的一點是,那個「地產」的意思是指「基建」。較早的年間,新世界在廣州興建公路、發電廠和水廠等基建項目,是關乎到中國改革開放後的一段時間,政策傾向集中發展製造業,製造業正需要相關基建項目。加上中央政府意旨「廣東行先」,令彤叔就轉到這方向發展。
在1996年所謂的「地產」項目其實是舊城區的改建。當時中國經濟正在改善時,需要將一些舊城轉換成住宅及商業的用地,彤叔就是將當時北京一帶地方城市的舊城區轉換成一些商業核心區,符合當時中央政府對數個主要城市發展的方向。
王惠玲明言,若要問彤叔今日面對如此局勢會如何做時,她不會知道,只能夠想像今日的中國發展是需要什麼?有什麼重要人物的網絡會找他?當有人向他推銷介紹時,然後他聽完之後會再去理解,反思這些是否今日中國所需?對於國家的民生有什麼好處?若他明白理解後,接受說服,他就會去做。她只能想像彤叔會問以上的問題,然後就成為做決定時的參考,不只是「單單我做地產就成條線都做地產」。如莫健偉所言,未必一定做地產,而是就彤叔所接觸的資料,當中的內容說服到他,他就會做。
寄語讀者多重視老生常談的事與物
被問到希望籍本傳記對讀者或年輕人有何寄語時,兩位學者均笑言指自己是很怕做這種事,而寫的時候亦未刻意有留下什麼教訓要讓讀者學習,若真要問到希望讀者有何得著,莫健偉就表示「關於創造機會嘅部分都『幾得意』」。他指在彤叔的經歷中,「其實唔係有一啲嘢等住佢去拎」,反而是彤叔自己嘗試去找尋可能在當時未形成的「機會」,再透過彤叔接觸後,創造了一個大環境出來,而當年他在鑽石及地產上生意就是一個很好的呈現。
「機會唔係指當時社會已具備可以清楚呈現到嘅一啲發展方向」莫健偉解釋,創造機會的意思是「你可以指嗰個人創造時代,或是機會已經放喺嗰度畀人慢慢發掘」,而這種老生常談經驗的特色並非是傳世智慧,亦非是金科玉律,是單純將經驗告訴給下一代。只不過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大家不斷忘記。《鄭裕彤傳》就是在訴說這些老生常談的想法。
「其實想做一個開放式嘅,想唔同人得到唔同嘅教訓,如果佢想要就自己去搵,但如果只係要一個分享,希望佢分享到一個人嘅人生」。回想起決定書名的時侯,王惠玲表示,自己想如實反映彤叔的個性以及人生價值,所以就得出「勤、誠、義」這個構思。另一方面,又要考慮書目吸引度的問題,她說,「呢啲『勤、誠、義』咁老土,好似係老一輩嘅嘢」,只是加重老一代的趣味,沒有吸引力。
以勤力為例,好像只是一些仍未成功的人先需要,但書中講及彤叔承接會展項目為例,像他般的大企業家,做生意都要親力親為,並非「以為做咗大老闆叫人做就得」。王惠玲說,這種「既老土,又老生常談」的事物,正正就是提醒著大家,同時亦想年青人思考、接收這些看似過時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