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系業績】上半年失色 分析:長和業務較佳 惟併購之路崎嶇

撰文:翟梓謙 林樂謙
出版:更新:

今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下,長和系業務也不能幸免。長和﹙0001﹚半年少賺29.05%至130億元,長實﹙1113﹚更少賺58%至63.6億元。兩間公司同時減派息。

分析認為,長和除了較具防守性的電訊業務以外,其餘業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加上企業併購受中美磨擦影響被「綁手綁腳」,料其盈利前景短期內仍受壓;股評人則指出,兩間公司派息比率與去年相若,會投資傾向「一號仔」長和,相信股價可上望58元。

在疫情影響下,長和系公司業務大受影響,包括物業、零售、基建、能源及電訊等。(資料圖片)

疫情全球爆發,綜合企業長和旗下主要業務均受影響,包括港口、零售、基建、能源及電訊等,期內EBIT由362.68億元,急降至286.19億元。其中,赫斯基能源表現最教人失望,上半年EBIT虧損54.52億元,去年同期EBIT則為正數。與此同時,零售業務也大受打擊,EBIT由69.94億元,大減52%至33.81億元。

至於長實,純利按年大減58%至 63.6億元。期內,物業銷售收益達90.04億元,按年升近兩成。業績大走樣,主要因為酒店業務受疫情拖累,收益蒸發96%至3,300萬元,而透過收購Greene King而新設的英式酒館業務,因英政府規定酒吧及餐廳強制關閉而產生重大經營虧損,金額高達19.38億元。

長和系各類業務都面對嚴峻挑戰,派息亦罕有減少,長和中期息大減29%至61.4仙,長實亦減派34.6%至34仙。

李澤鉅在分析員會議上稱,長實仍處於「收購模式」,繼續尋找潛在收購機會。

李澤鉅︰不預測下半年派息

長和系主席李澤鉅於長實分析員會議上,未有討論派息政策,又指不會預測下半年的派息計劃,僅強調中線會維持健康派息政策,維持回報股東的傳統。

他又強調,全球疫情蔓延帶來很多挑戰,但同時產生不少機會,長實仍處於「收購模式」,繼續在香港、中國及全球各地尋找更多潛在收購機會,收購目標主要考慮到利潤及質素,希望可以提高持續收入,目前正有1至2個項目正在洽商。他又提到,近期收購的安達臣道地皮的利潤是近兩至三年來最健康的資產。

另外,李澤鉅亦於長和分析員會議上稱,疫情的變化仍然是未知之數,地緣政治及貿易壓力由去年開始大增,環球經濟仍然嚴峻,故此現在對今年作任何揣測,仍言之尚早。不過,他在會上亦主動提出,希望下次能夠親身與分析員會面,代表酒店、餐廳重開,意味業績將會更加理想。

長和旗下電訊業務包括5G服務,相比其他業務更具新經濟概念。(資料圖片)

岑智勇︰長和好過長實

雖然長和及長實同時減派股息,但獨立股評人岑智勇指出,兩家公司的中期派息比率與去年相若,其中長和維持約18.2%,派息減少只反映盈利下跌,並非改變派息政策。若要從長和和長實兩間公司作出投資選擇,岑智勇傾向「一號仔」長和,他認為現時市場熱炒新經濟股,而長和擁有電訊業務,「摱車邊」算是有新經濟概念。不過,儘管長和的資產及業務分布不同國家,但基於疫情影響下,「去到邊都瀨嘢」。

岑智勇認為,長實較為集中本地地產業務,在經濟差的情況下,相信新樓、酒店、寫字樓市場難有好表現,加上香港的政治因素影響下,長實的盈利前景相對未明朗。再者,今年長和的盈利受累於歐羅及英鎊弱勢下,出現匯兌虧損,但岑智勇相信下半年美元走弱,非美元貨幣升值下,下半年長和的匯兌因素會有好轉。

「一號仔」近期股價表現跑輸大市,今日﹙6日﹚收報50.9元,岑智勇認為,其業績並非令大失所望,而業務組合亦較長實好,股價落後大市,目前仍呈「三角爆邊」走勢,相信向上突破可見58元水平。不過,一旦市場看淡長和,向下「爆邊」的話,相信股價可低見47元,甚至直逼3月的「疫情底」,即45.05元。

有分析員指,中美關係惡化之下,長和難以在美國或與美友好國家進行收購。(資料圖片)

長和海外併購恐「綁手綁腳」

不過,也有外資銀行分析員認為長和最具防守性的電訊業務僅佔三成,其餘港口、基建、能源、零售業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將拖累下半年整體表現,加上推動業務增長的企業併購屢次觸礁,不看好集團盈利前景。他認為,長和以往全年派息比率為31%,相比長建及新創建等股份為低,而公司高增長的時期已過,市場憧憬其穩定派息,現時減派息的決定十分「 孤寒」。

該名分析員續稱,受到中美貿易磨擦等因素拖累,長和的併購之路已被「綁手綁腳」,早前以色列海水化淡廠項目因美方施壓而告吹,反映集團已難以在美國或與美友好國家進行收購,亦不會選擇投資內地市場,未來會在歐洲國家繼續尋找收購合併機會,估計會由瑞典、丹麥及英國著手,收購現金流較強的基建及電訊企業。

疫情打擊長和系各項業務,他分析,目前港口主要受疫情及各國封關打擊,基建業務受英國稅率下調影響收入,赫斯基能源受油價波動拖累,零售亦要視乎經濟復蘇才有望好轉,至於旗下電訊商將推出5G網絡,他指對業務只有一次性收益,長遠在電訊商的價格競爭下仍為為「死胡同」,難錄明顯盈利增長。不過,長和主要的基建及電訊業務需求穩定,料可減低整體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