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商轉型】由生產玩具到開遊樂場 張綺媚:要克服「做廠思維」

撰文:黃祐樺 何敬熹
出版:更新:

自香港工廠大舉北移後,做廠的香港人愈來愈少。張綺媚(Emily)作為香港「玩具大王」張光銘的女兒,全利集團的第二代成員,在代工生產玩具外,也創造屬於自己的IP(知識產權)品牌,甚至「踩過界」,創作英語教育類的卡通片「Ming the Minibus明明小巴」,開設室內自家品牌遊樂場(E Cube Club)等。
Emily表示,要轉型一點都不容易,不過做生意,始終是希望向上流,愈做愈好。

在代工生產玩具外,也創造屬於自己的IP(知識產權)品牌,創作英語教育類的卡通片「Ming the Minibus明明小巴」(李澤彤攝)

公司轉型如揼石仔

Emily形容,由做玩具代工生產,到開拓自家品牌是一件好痛苦的事,「做工廠代工生意就好像已經用二三十年的時間養大一個仔一樣。但現在轉型去創造新的品牌,有好多事情都是要重新學習,成件事就像揼石仔一樣。」

她指,公司曾嘗試在內地發展自家品牌遊樂場,但因為不了解內地營商環境,人生路不熟,最後被騙錢,失敗收場。邁入新行業除了要交「學費」外,思維的轉換也不簡單。Emily形容:「做廠好難先會搵到幾百萬,但賣一個廣告都已經幾百萬,會唔敢比錢宣傳,現在正正就要克服以前做廠的思維。」

除了生產外,全利也在2013年開設自家品牌遊樂場(E Cube Club),直接接觸消費者。(資料圖片)

小題:遊樂場作「平台」 助推香港品牌

Emily直言,香港中小企要做市場推廣不易,她便聯同一眾玩具行家,不但在香港舉辦玩具展覽,參加BB展,也到上海、重慶、南京等地方宣傳,希望可以團結業界能力推廣香港玩具品牌,不用單打獨鬥。

除了生產外,全利也在2013年開設自家品牌遊樂場(E Cube Club),直接接觸消費者。他們會在遊樂場放置自己和行家生產的玩具,讓小朋友試玩。Emily稱,這樣可以直接接觸家長,提高他們對這些玩具品牌的信心,「睇到、摸到件玩具點都放心啲。」除了玩具外,遊樂場也歡迎本地創作人開設興趣班,一來可以吸引小朋友,二來也可幫助本地創作人推廣他們的原創作品。

遊樂場生意本來漸上軌道,但疫情來襲,生意大受打擊,Emily坦言,縱使遊樂場獲業主減租,但經營仍是十分困難,但她堅持維持遊樂場的運作,為小朋友提供一個「放電」的地方,也希望遊樂場作為一個學習和遊戲(Play and Learn)的平台,並支持推廣更多香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