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剛專訪】當前經濟危機前所未有 「三震」改變全球經濟結構
新冠肺炎疫情令世界經濟「停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指出,全球目前已處於衰退之中,比金融危機時嚴重得多。
「這是一個很厲害的經濟危機,我這麼多年都沒有見過!」金管局前總裁兼行會成員任志剛接受《香港01》獨家專訪時警告,世界經濟正經歷「三震」,倘疫情持續下去,整個經濟結構都會改寫。為力挽狂瀾於既倒,各國政府及央行紛紛出手救市,美國更祭出「無限QE(量化寬鬆)」。處身史上最大經濟危機之中, 自80年代初起長期參與香港的貨幣與金融事務的任志剛,可謂見慣風浪,訪問中他逐一分享對當前危機,各國應對措施,以至美元地位的看法。
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
記者︰在你漫長的財金工作生涯,親歷過不少危機,包括1987年股災、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金融海嘯等大事。與之前數次危機比較,這次有何不同又或要警惕之處?
任志剛:反映經濟動盪,金融市場是可以起,可以落的,但如果因這個起落,令金融中介機構出問題,資不抵債等,從而引起系統性問題,這就是金融危機的定義。你可以這樣看,1987年、1997年、2008年,三個都可被形容為金融危機,但現時這個,你可以說不是金融風暴來的,是經濟危機。而這是一個很厲害、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我這麼多年都沒有見過。
如果你分析這個經濟危機的原因是什麼,其實不只因為疫情,我會用「三震」來形容。 第一是供應的震盪,貿易戰關稅令供應鏈要作調整,令入口價格上升,生產成本增加,是供應的動盪,疫情下有些地方限制產品出口,例如部份農業國限制農產品出口,會加劇這個供應鏈斷裂的情況; 第二個是需求的震盪,這個很清楚,因為病毒,誰還會旅遊消費,在這情況下市民不會去買奢侈品,穿了也沒有人睇,所以消費者的消費意慾是完全改變。
如果你分析這個經濟危機的原因是什麼,其實不只因為疫情,我會用「三震」來形容。
第三非常重要,我相信是會有經濟結構的震盪,因為現在我們是盡量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如果疫情再持續下去,整個經濟結構都會改變,變了一個我形容為「無接觸」的經濟,或者是線上經濟,全部都是上網,或者用資訊科技盡量去做。「三震」下,經濟停擺究竟甚麼時候才會完結,現在還未知,因為疫情未過,現在的情況跟以往多次的金融風暴是不同的。我也希望疫情盡快過,希望這個經濟的震盪,不會帶出金融的危機。
有別於以往是金融系統出問題,這一次全球經濟史無前例經歷「三震」,各國嚴陣以待,G20集團揚言向全球經濟注入5萬億美元,環球央行聯手大幅減息,其中美聯儲更祭出無上限的量化寬鬆﹙QE﹚政策。如此「大手筆」救市,為全球股市換喘息之機,但未知能否阻止各國GDP斷崖式下跌。有香港第一位「中央銀行家」之稱的任志剛認為,應對當前經濟危機,財政政策是「重之中重」,但要妥善進行,才能取得最大成效和避免衍生其他問題。
QE效用成疑 財政政策擔大旗
記者:為應對今次危機,各國央行沿用「放水」一招,但利率本身已很低,新一輪QE,能否奏效?是否對症下藥?
任志剛:每一個地方的政府應對經濟危機,講起上來很簡單,理論上只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財政政策的應對,一方面是金融政策的應對。金融政策方面,便是控制貨幣的價格和量‧‧‧‧‧‧但現時這個效用是成疑的,因為「三震」下,風險難以估計和衡量,銀行態度可能較保守,金融政策再放水,銀行都未必肯借貸出去。
所以財政方面的應對今次幾吃重,你見到美國有兩萬億美金的刺激經濟措施,是它們生產總值的10%‧‧‧‧‧‧這個是很厲害的。我們平時說審慎理財,只要不超過3%都沒有問題,但現時很多地方都已經遠遠超過這個數。不過,我覺得赤字預算是對的,應該要做赤字預算,但要不影響財政紀律地去做。
我覺得赤字預算是對的,應該要做赤字預算,但要不影響財政紀律地去做
記者:赤字預算理論上不難做到,但如何叫做有紀律?如何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任志剛:決定了﹙預算﹚數額,接下來便要看看如何分配,這也是一個政治過程,可能有些人「大聲啲會分多啲」,但我覺得任何一個政府,包括我們香港特區政府,在分配方面,應該是有原則去分配,例如說勞方多少,資方多少,五十五十?又例如說勞方,再分時,是全民都有,還是失業人士較多、還是低收入家庭分多一些呢?這方面我不是專家,不是很貼地,都是一個政治過程,大家商量去如何惠及市民大眾。
給資方的分配也是應該有原則的,最重要的原則是首先要幫具系統重要性的行業和機構,因為如果你不幫它,引發系統性的問題,就很大件事。點幫也要考慮 ,是貸款、注資、還是津貼?又如何選擇哪一個行業?例如有些行業是我剛才所說,日後可能變成無接觸的經濟結構,這些行業會否可以幫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呢?還有的是,你這麼大筆錢去津貼一間公司,應該有些條件,會否是要他們不能裁員等?
財政政策應該是要有這些基礎和原則,然後去實行。一個好的做法,是有一個特殊的預算,好像香港有防疫抗疫基金,跟平時的預算是分開。所用的錢來源也清楚,有多少是儲備,多少是舉債‧‧‧‧‧‧若果做到這些,國際市場如果對某一地方的財政紀律仍有信心,便無問題,但如果令到人無信心,你走去借錢,人家拋你國債又點呢?驚你還唔到,係有個隱憂。
事實上,各國政府亦意識到救經濟還需推出更多積極的財政政策,美國可謂最「激進」,3月中窮盡貨幣政策後一周,旋即推出歷史性的2萬億美元財政救助計劃,BBC形容為「降息,一口氣降到零。發錢,一口氣花完全年預算的一半。」截至4月1日,美聯儲已達到破紀錄的5.86萬億美元。從來印鈔容易,「發錢」不難,誰埋單?
美國「好著數」 全球焗揸美元、美債
記者︰環球央行窮盡一切手段救市,貨幣超發情況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睇齊」,但另一邊廂油價下跌、經濟衰退下需求也減少,究竟未來會出現通脹抑或通縮,甚至乎滯漲?
任志剛:你真的給了個難題我,未來通縮還是通脹實在難以估計,如果只有「一震」都比較易估,但現在「三震」,又不知道會震到什麼程度,我真的不懂預測,但有一樣東西是很清楚的,理論上,當利息低、貨幣供應多的時候,借錢容易,有回報好的項目便可以借錢去買,是會引起資產價格上漲的,但上漲到某一地步,都要看經濟基調如何,始終不能脫離經濟。如果你泵更多的錢出來,令資產價格繼續上漲,但另一方面經濟前景是極不明朗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呢?現階段我都覺得無從估計。
記者︰參考金融海嘯後的經驗,「美國狂印鈔,全球埋單」的情況是否大機會重現?各國央行要如何應對,是否應該減少持有美債?
任志剛:我在這方面沒有意見,若個個都減持美債佢就慘,借錢少咗,長息又會再起,「呢個唔好講笑!」不過美國都「幾著數」下,因為他的貨幣是全球最重要,亦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好多人「無嘢揸」,都要揸美元或美債,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細到香港大到歐洲,大家都是逼住要借錢給你,因為國際金融體系是這樣,你說現在有風險,債市會否出現大危機呢,我自己是希望沒有的。
美國都「幾著數」下,因為他的貨幣是全球最重要,亦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好多人「無嘢揸」,都要揸美元或美債。
記者︰你如何看美元獨大現象?其他貨幣是否能挑戰其地位?
任志剛:其他貨幣短期之內很難挑戰美元地位,但長遠來說一個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不應該只依賴一個貨幣獨大,應該有多貨幣的國際體系,兩個又好,三個又好,希望有三個,三足鼎立就穩陣好多。當然人民幣是其中一隻腳,但也需要一段時間,人民幣才可真真正正國際化到一個程度,可以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但這需要時間,不是眨下眼就可以,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你想想,我當時仍然在金管局,2000年跟銀行公會到北京,見到現在銀保監主席郭樹清,當時是外匯管理局局長,我提話香港發展人民幣業務,等了三四年後才開始,到現在都有20年時間,要慢慢,不是一做就得,因為你說國際化,但其他人不鍾意揸你的話,國際化有咩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