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聞】富士康申請A股上市 籌272億元人民幣 轉型新經濟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下稱富士康)申請A股上市獲批,正式披露招股說明書、股票發行安排及初步詢價公告,擬籌集總額約為272.5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資金。

不少人也許會混淆富士康跟香港上市的富智康(2038)。「富智康」過往名稱曾為「富士康國際控股」,跟富士康一樣同屬台灣鴻海集團旗下,為減少誤會並跟富士康作區別,早於2013年已改名富智康,主要為蘋果以外的手機廠商提供設計代工(ODM)服務。

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富士康規模卻是大得多,外界估計該公司上市後估值或達5,000億元,這次擬集資272.5億元,很有機會成為內地史上最大上市集資額的民企。

鴻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申請於A股上市,籌272億元人民幣。(路透社)

上市申請「光速獲批」

富士康上市備受關注,首先是該股上市獲批的速度十分快。相較一般企業往往要花費3至4個月時間才可成功獲得上市審批,富士康由申請上市到通過證監會發審會審核,僅用了36天,被內地傳媒形容為「光速上市」。

市場相信這是因為內地股市政策已有明顯變化,有傳監管當局針對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慧和高端製造這4個行業的大型企業和「獨角獸」(市值達10億美元的新創企業),設立「特事特辦」的快速上市通道,合資格企業可「即報即審」,無須排隊。富士康高速獲批上市,普遍被視為相關安排的第一個受益者。

此外,內地股市給予科技股的估值一般來說較其他股市高,動輒逾30、40倍PE,如果富士康於A股成功以高估值上市,並籌集得巨額資金,無疑會對其他科技股起「示範單位」作用,吸引更多科技股回流中國。

很多人一想到富士康,便會想到手機代工。(路透社)

收入按年增長逾30%

提到富士康,很多人會想到手機代工,固然代工收入仍佔富士康收入主要部份,但因為代工業務競爭激烈,富士康正加強研費,希望由傳統的工業生產,轉型至「新經濟」。該公司2015年至2017年的研發費用分別為47億元、54億元和79億元。今年初,富士康的間接控股股東、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更指,將投資約21億元於人工智能的應用研究。

公司招股書顯示,富士康現時3大支柱業務分別係「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和「精密工具和工業機械人」,主要客戶包括Amazon、Dell、思科、Apple、華為、聯想等知名企業。富士康表示,今次計劃籌集的272億元資金,將用在8大新經濟領域,包括雲計算、5G、物聯網、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高效運算數據中心等等。

目前,富士康尚未完全投奔新經濟,但增長已十分快速,去年收入為3,545億元,按年增長逾30%;淨利潤亦升近13%至162億元,前景無限。不過負債增速較高,公司去年總負債增長高達106.8%。分析認為,富士康技術和生產積累深厚,若未來有更多資金作研發和開拓「新經濟」業務,相信未來潛力無限。

富士康積極研發、提高技術水平。(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