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波濤洶湧 香港「浪裡淘金」 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夢可圓?
國際金融中心將要「鍍金」!《施政報告》祭出新招,決心打造本港成為國際黃金交易中心。近年地緣政治波濤洶湧,中美「刀來劍往」,專家認為大格局的轉變,反而造就本港「發圍」的契機。
盛世古董,亂世黃金。黃金作為世界第一大資產,地位超然,那麼在全球「搶金戰」中,香港應如何定位?這個以股市、債市為主打的國際金融中心,又有何潛力發展成國際黃金交易中心?《香港01》訪問專家及業界,探討香港打造「黃金港」的發展路線圖。
眾所周知,香港股票市場較發達,人們很容易將股票市場當作是金融中心,但事實上金融中心還可包括債券市場、貨幣市場、黃金市場、大宗商品市場等。本港此際宣布銳意打造「黃金港」,推出多項措施﹙見下表﹚,爭取成為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可算是正值「好時機」。
何出此言?事緣環球局勢愈趨動盪,令黃金的價值添上新意義。截至今年12月18日,年内金價急升近三成至每盎司2,663美元,表現猶勝美股,而過去十年金價累增1.18倍。
目前,黃金是世界第一大資產,資產規模達到17.88萬億美元。根據世界黃金協會,按實物黃金的主要用途來看,2023年全球黃金需求量達4,617噸,其中金飾佔45%,金條及金幣佔26%,央行購入佔23%。與此同時,黃金亦是一種流動性資產,去年平均單日交易量達到1,626億美元,僅次於標普500指數﹙見下圖﹚。
地緣政治風險升溫 黃金抬頭
而黃金的美好時光,相信陸續有來。原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現香港黃金交易所主席張德熙表示,未來一段日子,料地緣政治難以平息,不少國家貨幣匯率波動,都令到黃金重新抬起頭。
各國央行購金亦因此成為近年黃金需求的增長動力。數據顯示,央行的黃金需求佔比從2021年的11%大幅上升至去年的23%。自2022年11月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連續18個月增持黃金,今年5月,國際金價突破2,400美元/盎司,人行也結束「十八連增」。不過最新人行已重新增持黃金,內地11月底黃金儲備報7,296萬盎司,較10月增加16萬盎司。
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黃金儲備貨值達1,697億美元,佔官方儲備資產的比例約5%,遠低於美國黃金儲備6,095億美元(佔比72%),意味人行仍有空間增持黃金。
非親美國家 打響黃金保衛戰
那麼在全球「搶金戰」中,香港可扮演什麼角色?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早在2017年、任內推出3隻「黃金寶貝」,即人民幣黃金期貨、美元黃金期貨和美元黃金期貨。
他向《香港01》表示,當時已認為中美關係已經進入到了一個開始進行競爭和對立的階段,但很多國家的黃金都在西方,因而埋下「機遇」。他解釋稱,當時有很多案例指出,美國在和某些國家進入到了制裁階段的時候,有可能控制這些國家的黃金儲備,「將制裁延伸到這個裏面去,這是非常危險的!隨著地緣政治的緊張,大國不能不防備這樣的金融風險。」
遠的不說,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財政部長Anton Siluanov稱,西方國家凍結了俄羅斯約3,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副研究員許文鴻接受內媒訪問時稱,俄羅斯央行有1,320億美元的黃金儲備,這部分黃金儲備大部分是在俄羅斯莫斯科的央行地下倉庫。真正凍結的是以外國證券、現金或存款存在他國央行的相當於3,000億美元的外匯和黃金儲備。換言之,假如俄羅斯黃金儲備不是放在「自家倉」,而是存於他國央行,也會面臨被凍結的風險。
世界黃金協會調查發現,受訪的58間央行,英美仍是受它們歡迎的黃金儲存地﹙見下表﹚,但各個國家的境內儲存亦有所上升。今年境內儲存的國家佔比已由2019年的28%升至今年41%,而英格蘭銀行儲存的國家佔比則由56%下降至55%。
黃金「搬倉」的趨勢正在全球範圍內悄然興起,許多國家開始將存放在海外的黃金儲備運回國內,以增強金融安全和經濟韌性。例如,非洲最大的經濟體尼日利亞在今年4月宣佈將約21噸的黃金儲備由美國轉移回國內;又例如,印度儲備銀行(印度央行,Reserve Bank of India)最近亦從英格蘭銀行金庫運回102噸黃金,印度媒體稱,2022年9月以來,印度已從英國運回214噸黃金。
地緣政治波濤洶湧 港角色勢重要
由於可見,地緣政治持續,世界各國央行的黃金資產需要一個對自身安全的儲備地點。與香港鄰近的新加坡已率先搶「飲頭啖湯」,最近亦決定興建多一個容量500噸的金庫。世界黃金協會早前提及,新加坡鄰近全球約25%的黃金開採供應重鎮,加上早已免除投資黃金的銷售稅,有可能成為各國央行黃金保管中心。
誠然,黃金作為戰略儲備,與國家的安全息息相關。資料顯示,上海黃金交易所在全國37個地區設立69個指定黃金倉庫,主要儲存境內黃金。許文鴻稱,由於歷史原因,俄羅斯、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並沒有在美國的黃金倉庫儲存黃金,但由於全球最大的黃金交易市場在美國,中國也認購了部分在美國黃金市場上的黃金。
「如果國家為了安全,要將這些黃金從海外運回來的話,直接運到國內,並不高效,因為這些黃金還是要參與國際上的交易」 ,李小加指出,國家的黃金需要在一個境外、可以信任的一個金庫,既不影響世界黃金市場上的有效運作,又在安全性上有所保障,香港應該擔此重責。
不過,他補充,國家也有其戰略考量,「是不是要放在香港?如果要放,放多少在香港?」但無論如何,香港需要走出第一步,成為國家的其中一個選項。事實上,目前香港黃金產業鏈最重要的部分是出口及轉口黃金,2023年數量達到1,079噸,當中大部分540噸是運至中國內地。可見,香港有能力亦有條件成為國家的境外金庫。
港黃金市場曾風靡一時
除了做國家的黃金「夾萬」,香港本身黃金市場表現又如何?投資黃金視乎貨幣匯率及金價走勢,張德熙表示,在七十、八十年代,香港黃金交易中心排世界第三位,僅次芝加哥及倫敦。當時港元未與美元掛鈎,很多人來到香港進行套戥交易,賺「匯水」兼賺金價,買入「香港金」(99金現貨黃金買賣合約),若發現價位欠佳,就可以通過在香港及或倫敦市場交出實物黃金以作平倉,免卻爆倉。
他續稱:「以前好多金商亦來到香港設立據點,他們有很多實物黃金,例如他在期貨市場沽十二月期貨,如果期貨回落,即是他投資中了,他就平倉,但如果不中,都不需要太擔心,因為他可以將實金交割,提早在黃金高價時出售,這些情況以往是天天發生的事,港元升的時候,就沽港元金就買美元金,有個差價,如果投資中就平倉,如果錯就交金。」
不過,隨著港元與美元掛鉤,張德熙指,套利交易逐漸減少,以及新加坡等鄰近國家搶了市場份額,五大金商(倫敦黃金市場的五大定價金行)亦離開了香港。
港黃金產業鏈 暫以轉出口黃金佔比最多
昔日「黃金港」褪色,港府銳意洗擦一番。為全面強化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在地緣政治下尋求機遇,今年港府首次明確提出在港打造「國際黃金交易中心」,那麼何謂是「國際黃金交易中心」?
目前倫敦、紐約及上海是世界三大黃金巿場,論市場份額,佔全球交易量的90%以上。香港黃金市場略顯「落後」。觀乎香港市場現況,消費方面,去年達38.6噸,儘管有57%升幅,但在全球而言還未算得上前列,諸如中國內地、印度、中東每年消耗數百噸黃金,香港相較實力懸殊。至於投資方面,金條、金幣,以及黃金ETF,所需的黃金量更是微乎其微。
張德熙稱,在自由行盛行時,飾金受到追捧,但現時旅遊模式轉變,飾金成交量低迷,只有行業用金仍有需求。
李小加則認為,本地黃金需求不大,地緣政治持續下,希望香港能把握歷史的契機,香港聯通國際市場,有互聯互通機制,並且是中國唯一實施海洋法系的地區,可以為國家提供一個可選擇、又安心的金庫,促使中國在世界黃金市場上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倡建黃金倉庫 帶動倉存、投資需求
為打造「國際黃金交易中心」,政府率先做的是擴建黃金倉庫,目前香港官方的金庫就是機場貴金屬儲存庫(俗稱機場金庫),為各地的中央銀行、商品交易所、貴金屬銀行、貴金屬提煉商、交易所買賣基金發行商等,提供倉儲及現貨交收服務,容量約150噸。
機管局指倉庫設在禁區內,保安有保障,如條件成熟,可以分階段擴建至1,000噸。以現價計,貨值大約6,000億元至7,000億元。
張德熙認為此舉至關重要。他解釋,黃金交易中心不只是實金交易,本港如要實現目標,必須增加黃金倉儲量,因為有實金交割,才能吸引國際金商來港做黃金期貨、借貸,及套戥交易等活動,「種種金融產品都需要實金支援。」
李小加亦指,所有的金融活動均需要實體支撐,「只要是有關黃金的金融交易,始終要有實物黃金,但可能支撐出來的交易量是遠遠大於原本的黃金量,例如有黃金實體作為交割基礎的期貨交易,就不會脱離實體黃金,它就不會亂來!要不然就變成了一個Money game(金錢遊戲)。」
雖然目前港交所黃金期貨合約產品近月成交量幾乎是零,但李小加認為,首先市場沒有足夠的需求,其次是沒有主要參與方,假如擴建金庫及完善配套設施,黃金相關的金融交易,在香港做實物交割更便利,期貨及ETF的成交量有機會上升。
黃金倉庫選址備受關注 張德熙:可考慮北都及河套區
不過,對於金庫選址,就有不同的看法。李小加認為,黃金相關的金融交易都是數字化,現貨黃金的本身是很少「郁動」,「就像股票交易,那是港交所把大家的股票都集中在一起,互相結算。實物交割是保證金融交易不會脱節,變成一個脱韁的野馬,但真正的交易不是靠實體。」
而張德熙則認為,機場倉庫在禁區,較為適合長期存儲資產,不適合短期交割,對於民間投資,有必要增加進出口的便利性,「未必能方便金商或者用家密集地日日交割。」國際黃金交易中心的倉庫,一定要流通快、準、安全,即是每日都有交割,有出有入,這才是一個健全的倉庫。
對於金商和用家而言,張德熙指,很多用家為了方便,都會尋求其他私營金庫。在香港也有國際品牌在荃灣設廠。另外,某些銀行亦有黃金倉儲。它們的規模加起來,較機場倉庫多成倍。因此,他建議倉庫的交通要方便,笑稱「譬如青衣啲油桶是否可以搬去嗰度做倉庫呢?」
除了舊區,覓地或可考慮北部都會區和河套區,鄰近祖國,同時政府也要考慮運送上的安全問題。假如擴建機場倉庫,必須完善配套設施,「機場選址是未定的,仲係咪要在禁區裡面?」
金銀業貿易場改革及更名 與港交所相輔相成
除此之外,張德熙稱,譬如銀行方面的配套也要跟上,即是黃金企業、金商來港開黃金户口,目前較嚴謹,日後或可考慮放寬。而金銀業貿易場亦正式更名為「香港黃金交易所」,架構由組織改為企業,對外招收會員及吸納國際行員加盟,另計劃推數碼黃金,進一步和虚擬資產市場聯動,推動交易。
被問及香港黃金交易所能否與上海黃金交易所媲美?張德熙回憶起,二十多年前上海黃金交易所(上金所)成立之際,金銀業貿易場是顧問,而上金所的交易模式,是與金銀業貿易場相同,該所旁邊有一間上海期貨交易所,從事黃金期貨交易,「同香港模式一樣,我哋有實物黃金交易所,同時有港交所做期貨合約,兩者相輔相成。」
定價權與人民幣國際化 李小加:關鍵在需求
另一邊廂,即使黃金需求逐漸由西向東移,「西金東引」亦是黃金市場的老話題,儘管有不少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產品,但黃金定價權仍是西方國家,或許香港可以透過是次契機,發展黃金交易市場及建立大宗商品貿易,將黃金及商品的定價權從美元主導,變成人民幣主導,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李小加指,只要有足夠的人,願意、希望、或是需要以人民幣結算黃金的交易,一環扣一環,需求越大,獲得定價權的機會就越大,「剛好國家有需求,一部分的黃金儲備是可以放在香港,為黃金實物交割提供便利,從而令黃金期貨交易發展起來,自然有更多人參與。」
他續指,任內也構思將黃金「藏富於民」,「以前買黃金的話,老百姓很費勁,要放在銀行或者家裡,我們當時就認為,如果利用數字化銀行,在互聯網體系讓大家可以參與黃金的現貨買賣,同時現貨是存於香港的倉庫,可以刺激黃金需求」。
「這個數字黃金與黃金的價格掛鈎,大家可以在手機錢包持有黃金,當買家需要黃金的時候是可以到香港提取,如果持有的人都是以人民幣的形式去交易,這個量就上來了」,李小加稱,無論是以人民幣來計價,或是人民幣定價黃金,都要達到足夠的黃金及人民幣需求,「人民幣國際化是要有人願意使用人民幣,用人民幣就是要有載體。如果拿完人民幣要用的時候,得把它換成美元,那誰會去持有人民幣?需要在境外產生足夠的量。」
人民幣國際化及黃金定價權仿佛是「雞先蛋先」的問題,他稱,如果有大量的中國人持有黃金,並以人民幣買賣黃金,同時人民幣亦在境外有一定的需求,或許能將將黃金定價權從美元主導,變成人民幣主導。
張德熙籲搭建黃金商品走廊 以離岸人民幣結算
取得黃金定價權並非易事,張德熙亦認為,首先需要提升人民幣計價產品的需求,若香港成為黃金主要市場,以人民幣計價,即要買黃金須先換人民幣。目前香港以人民幣計價的產品,除了有期貨合約,還有金銀業貿易場提供的人民幣公斤條,但僅佔整體交易量的7%。
整體而言,2023年,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成交量4.15萬噸,成交金額18.57萬億元。而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日均交易量約60至80噸,一年交易量最多2萬噸,與上金所相距甚遠。張德熙表示,人民幣公斤條較難推行,皆因銀行雖然有離岸人民幣報價,但流通性不大,導致差價較大。
他建議搭建黃金商品走廊,以離岸人民幣結算,「大家中東做生意,用離岸人民幣結算,印度想買黃金,用離岸人民幣結算。香港正正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活化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日後黃金走廊用離岸人民幣結算,我哋要有一個黃金產品,在一帶一路數百個國家去流通。」
市場發展難一蹴而就 建黃金交易中心任重道遠
香港要成為黃金交易中心任重而道遠,現時起步是否為時已晚,如何才能爭奪市場份額?李小加稱,現在是先制定了一些遊戲規則,但是別人來不來這裡玩,這是取決於對方。
「不是誰坐在屋裡,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錢是我們所有人(要考慮的東西),你花錢的時候會想,第一,這東西需不需要,第二,這東西價格好不好,第三,交易方不方便。他是要求市場上的每個人都覺得這裡面有能獲利的部分,不是幾個人在屋裡定了這個規則,要做這個市場,市場上的人都會買賬。」他稱。
李小加強調,買賣雙方之所以到一個地方來交易,還需要取決該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時間,「哪一個市場都不是憑空掉下來的,每個市場都是慢慢發展起來的,然後在某些特殊的階段,有一個大潮流來,抓住那個浪潮,才能突飛猛進,如果沒抓住,就等下一個了,市場是非常難做出來。」
他認為,香港本身要有符合金融中心的能力,才能吸引投資者,同時發展黃金中心是一個漫長的工作,「不是說幾年就能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