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組數字拆射中小企好「頭痕」 業界︰No hope最大鑊 │香港經濟

撰文:黃文琪 顧慧宇
出版:更新:

過去一年政府不斷強調,香港走向「由治及興」,但經濟上距離「興」恐尚有一段路。儘管今年以來本港GDP、失業率表現不俗,但民間「體感」卻又是另一回事,事關企業倒閉、裁員消息仍不間斷,消費也呈降級現象,股樓亦不興。有中小企老闆向記者直言,現時景況是30年來最差,「做生意No hope最大鑊!」

《香港01》翻查數據,發現今年公司註冊比例不及上年,是「執5間,開6間」,算是勉強「打和」,而過去十年舖租僅輕微下跌,但人工就大幅攀升,零售、餐飲業生意亦未有好轉。最終導致流出的錢多,流入的錢少,中小企十分「頭痛」。業內人士認為,現階段是關鍵時期,倘若未能好轉,或在明年5月傳統淡季再次迎來執笠潮,期待見到政府有更多「招數」落地。

今年以來本港GDP、失業率表現不俗,但不少中小企在經濟「向好」表象下苦苦經營。(資料圖片)

有中小企呻30年來最差 「完全見唔到希望」

「而家係三十年嚟最差,睇唔到前路,完全見唔到希望!」「廠佬」出身、在商界打滾數十年,現時經營共享工作間的A先生(化名)慨歎。

中小型企業是香港經濟的基石,在今年6月,本港共有約36萬家中小企業,佔本港商業單位總數98%以上,並為逾120萬人提供就業機會,佔香港總就業人數(公務員除外)約44%。換言之,中小企存亡關乎很多人的「飯碗」。

作為中小企一份子的A先生稱,據他了解的中小企,有九成已經出現生意虧損,又或被逼縮減規模的情況,「大家都心灰意冷,疫情就話等開關,而家開咗關反而越嚟越差。」他認為,做生意最重要是「希望」,「以前輸錢當投資,將來會賺返,又或者有人收購,而家冇咗呢種憧憬,做生意『No hope』最大鑊!」

近期倒閉、裁員消息仍不間斷,引來不少注意。(資料圖片)

中小企營商指數跌至兩年低位 業界:香港定位不清晰

但經濟轉差,大型企業縮減規模,是否對其共享辦公室生意有幫助?A先生指,確實有不少大公司縮減規模,轉租共享辦公室,但同時有更多的企業撤資,整體需求反而減少,「大家都唔想係度搏!」現時,他經營的共享辦公室亦由10間縮減至5間。

對於企業營商環境轉差,他認為,是由於香港定位不清晰,獨特性正減弱,「你話你有(獨特性),但人哋睇唔到!以前就話金融中心,幫內地集資,而家香港係『四不像』,價錢、服務又唔夠內地『捲』(意指︰競爭激烈,只能透過努力和犧牲,取得優勢)。」

事實上,今年第三季中小企營商指數跌至兩年低位,五大分項指數全面向下,創2022年第三季以來最低的水平。

今年上半年有66,734間本地公司成立,亦有56,885間公司解散,相當於「執5間,開6間」。(資料圖片)

公司註冊比例不及去年 勉強「打和」

再把鏡頭拉向表象下的其他數據,又是另一光景。對於零售、餐飲業等結業情況,港府稱「關10間開16家」,公司註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有66,734間本地公司成立,與此同時,有56,885間公司解散(包括撤銷註冊、剔除註冊、清盤等),比例為1.17:1,相當於「執5間,開6間」。

倘若下半年維持相同表現,這一比例將較2018年至2021年好,但不及2022年、2023年。始終「開多過執」,但經濟學家李兆波表示,執笠的不少是大型或者有較長歷史的企業,而新開張的好多可能是規模較小或者沒有實體店鋪的公司,故此該數據或未能完全反映經濟實況。

中小企「周身蟻」 破欠基金倍增至1.55億

市面上店舖倒閉的消息仍不絕於耳,而生存下來的中小企也有不少「周身蟻」,出現資金流問題。政府為中小企量身定製的民間貸款「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計劃,雖然已完結,但數字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壞帳率已飆升至9.2%,遠超商業銀行一般只有1.5%的水平,涉及政府擔保額約132億元。而現有的八成、九成信貸擔保計劃壞帳率分別為4.6%和2.6%。

勞工處數據亦顯示,去年破產欠薪基金獲批款項的個案有3,545宗,按年增加64%。(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面對經營困難,部分中小企不但「走數」,甚至可能「拖糧」。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數據顯示,2023/24年度該局就欠供強積金而發出的追數紙逾37萬張,較之前兩個年度大增約一至兩成。

事實上,勞工處數據亦顯示,去年破產欠薪基金接獲3,293宗申請,獲批款項的個案有3,545宗,較2022年的2,167宗增加64%,年內共發放1.55億元特惠款項。若以金額計算,2023年發放的金額總數,已較2022年大增1.07倍。

回顧過去十年,舖租輕微下跌,人工就大幅上升,整體成本增加。(資料圖片)

舖租跌幅VS人工升幅  覓開店成本急增元兇

中小企步入困局,有不少原因,開店成本急升是其中之一。回顧過去十年,雖然零售舖位租金指數由2014年的173.1點下跌至今年8月的166.1點,跌幅約4%。但與此同時,就業人士實質薪金指數由2014年第二季的109.8上升至今年第二季的123.9,升幅約13%。

另一邊箱,生意亦未見好轉,零售業總銷貨額2023年錄得4,066億元,遠未及2013年、2014年的近5,000億元,而食肆總收益2023年錄得1,095億元,與2013年、2014年約1,000億元相近,可謂是停滯不前。

舖租輕微下跌,人工就大幅上升,整體成本增加,但收入不見漲。行政會議成員、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林健峰表示,近來中小企經營困難,除了面對大環境變遷包括港人出遊及北上消費熱潮,也面對運輸及人工等成本上升壓力,但又不能完全轉嫁消費者,令利潤空間壓縮。

(盧翊銘攝)

業界籲政府「招數」盡快落地  否則明年5月或再迎結業潮

團結香港基金顧問、中小企業聯合會會長郭志華也表示,經營環境不佳是總所周知的事實,但現時接近全民就業,不少行業人手短缺,為減少開店、開公司成本,希望加快引入外勞,並允許以最低工資聘請,同時為顧及本地勞工市場,可維持現時2:1(本地勞工:外地勞工)的聘請比例。

他解釋:「而家係減息週期,等人民幣匯率上升,港人就會選擇留港消費,屆時人手充足,方可提供好服務,另外旅客係內地享受慣好服務,(如果冇好服務),佢哋不會習慣。」

被問及結業潮是否會持續,郭志華稱:「要關都關晒,通常下半年節假日係旺季,不少有意經營既餐廳都緊鑼密鼓。」現階段是關鍵時期,倘若未能好轉,或在明年5月淡季再次迎來執笠潮。

近日施政報告亦推出一系列措施支援中小企,包括容許「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的借款企業,申請最多12個月「還息不還本」;政府將向「BUD專項基金」注資10億元,通過基金協助中小企升級轉型和拓展新市場。

談及上述支援措施,郭志華認為,當中延長「還息不還本」計劃,對中小企財政有紓緩作用,但行業目前仍處於觀望狀態,期待見到政府有更多「招數」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