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課堂沉悶成因獲搞笑諾貝爾獎 老師能感染學生同需被照顧

撰文:郭曉晴
出版:更新:

每個學生必定經歷過上課感沉悶的時候,大多數人是怎樣理解悶背後的原因呢?香港大學研究團隊以課堂環境研究沉悶,發現學生感覺到老師自認沉悶,以及上課前已覺得沉悶的話,會實際影響上課的情緒,最終更加感到沉悶。團隊最近獲得意外驚喜,奪得「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教育獎。

團隊成員之一的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接受訪問時表示,學生感沉悶與自身專注力和對課堂的期望有關,相信老師表現的教學熱情會對學生產生正面感染力,故此發掘解悶方法外,亦開始探討老師的精神健康有否被照顧。

香港大學團隊研究課堂沉悶,獲今屆「搞笑諾貝爾獎」教育獎。(Improbable Research YouTube截圖)

每年9月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的研究年鑑》主辦「搞笑諾貝爾獎」,頒發獎項與予不尋常、「引人發笑,繼而思考」的研究,今年教育獎由多倫多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譚琬恩(時任港大心理學系博士生)、英國艾塞克斯大學心理學系講師Wijnand van Tilburg、港大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及其團隊奪得,發現學生預先對課堂感沉悶將影響實際感受。

第一篇研究論文於2020年發表,團隊在本港兩間中學進行實驗,發現學生認為老師自身也覺得課堂沉悶的話,學生亦會覺得課堂沉悶,學習動力減少。團隊去年再發表另一份研究,證實若學生先入為主覺得課堂沉悶,亦會因此感到沉悶。其中一個實驗,團隊邀請大學生觀看同一條影片,但分別配以不同描述,例如「被評為最沉悶的課堂」或「被評為最有趣的課堂」,結果顯示認為自己正觀看沉悶影片的學生最終真的較其他學生覺得更沉悶。

陳濬靈教授指,實驗中見老師自評沉悶程度與學生感受有落差,有機會是學生解讀錯老師的情緒,或太快用表面觀察標籤情緒。他提醒,覺得悶的原因可以是疲倦、未能集中精神,不一定代表事件沉悶。若太快覺得悶而去做其他事解悶,最終反完成不到要做的事,被感覺主導自己行為。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表示,學生上課前先入為主覺得沉悶,最終實際亦會覺得悶。(Improbable Research YouTube截圖)

陳濬靈教授表示,研究結果提醒老師思考如何讓學生學習專注,現今網上學習資源豐富,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學生可在課外時間自行吸收大量資訊,作為教育工作者,他亦反思如何善用課堂時間、與學生互動,令學生獲益最多。他相信,老師對自身教學擁有熱情的話,能為學生帶來正面感染力。

他亦關注照顧老師的精神健康,舉例若老師需負責大量非教學工作,以致休息不足,會直接影響工作和學生,要有空間讓老師達到最佳的教學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