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物理結合人工智能與創業 多元培育跨領域專才
人工智能技術(AI)近年發展迅速,與生活密不可分,成為推動社會各個領域的原動力,更是香港初創生態不可或缺的一環。實際上物理與創科關係密切,擁有基礎物理知識的學生絕對能在創科及科研路上發揮其優勢。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緊貼全球化趨勢,除教授現代物理學外,更特別加入兩大元素「人工智能及數據分析」與「創新及創業」作為副主修科目,培育學生掌握多元技能,擴闊就業選擇。
跨學科課程緊貼社會就業市場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專任導師蔡紹康博士指,物理為主修課程,學生於第一年修讀基礎課程,第二年起則按興趣選擇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數據分析」或「創新及創業」。畢業時,學生將頒獲物理學(榮譽)理學士 - 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數據分析,或物理學(榮譽)理學士 - 副主修創新及創業其中一個學士學位(聯招編號:JS3030)。他續指,近年社會對人工智能或數據分析相關的人才需求日增,不過利用人工智能創造價值前,先要有效利用數據分析技能。副主修「人工智能及數據分析」著重教導學生如何有效地收集優質數據,透過篩選、整理以及加工等步驟,將數據轉化為應用層面,例如無人駕駛的傳感器、送餐機械人等。課程教授學生這些儀器與AI的關係,讓他們更了解如何有效率運用人工智能完成指令。
數據的精準應用,對創業亦息息相關。科技加速社會經濟轉型,例如金融科技帶動全球金融服務不斷創新,而大部分本地初創企業均與數據分析相關,加上商業信息系統、營銷策略、環球商業等商業知識,副主修「創新及創業」正好為有意創業或向商界發展的學生,加強商業觸覺。蔡博士分享,創科企業經常運用到理科或工科術語,學生修畢課程,既具備商業知識,亦擁有理科基礎,於團隊合作及處理項目時,比商科學生更勝一籌。
物理學一直予人純理科的印象,但原來畢業生出路甚廣。蔡博士表示,本系畢業生除了可從事創科工作外,既可繼續研究,從學術方向發展;亦可以選擇醫療相關體系,例如磁力共振掃瞄物理師、實驗室經理;或升讀碩士課程並投身政府工作,擔任衞生署與醫管局的物理學家,處理有關輻射相關的項目。
理論與實踐並重 培育通才
課程重視理論與實踐,學系擁有超過30個實驗室作為教學及科研用途,當中包括與科技龍頭 – 華為共同建立的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材料與器件中心實驗室及無塵室。蔡博士提到,人工智能運算需利用高效能電腦,華為為學生提供資源,透過輕便的人工智能開發工具支援學生學習。學生亦可參加不同的實習、交流及考察活動。「今年有三位學生以交換生身份到英國牛津與劍橋大學學習,另一方面,學系亦會邀請學生於暑假擔任學生助理研究員,跟隨教授的研究組工作,預先接觸科研相關的知識,為課程最後一年的畢業論文做好準備。」蔡博士指,政府每六年便會對每間大學中的學系進行一次評核,因應結果調整資源。而應用物理學系於上次評核中,獲得理大首名的佳績,學系亦隨之擁有更多招募學生成為助理研究員的空間。
想了解本學科可以電郵查詢:apdept@polyu.edu.hk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