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為何「拯救」野生動物幼兒等同殺害牠們?
微博帳戶「貓盟CFCA」最近上載了一篇文章,談及內地有不少人在外發現野生動物的幼兒時,也會出於擔憂牠們的安危而救走牠們,然而文章指這看似高尚行為,實際上卻可能變成殺害動物。
下文轉載自微博貓盟CFCA
更多野生動物新聞︰保育員充當羊媽媽 貼身照顧幼羊起居 連親兒子也妒忌?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各種動植物都活躍了起來,其中很多都選擇在這個季節繁殖,所以,我們遇到動物的機會也就增加了,有一些動物因為一些意外情況或者天災人禍落入困境,這時候進行救助是我們的選擇之一。
但是,我們想把其中提及比較少的小型獸類的救助單拿出來說一下,因為最近我們收到了比較多獸類幼兒需要救援的求助,發現人們好像在這裏有一些誤解,希望更多人能有正確救助野生動物的觀念而不是先抱回家再說的衝動。
牠們被媽媽餵得好好 為何人類要抱回家?
如果遇到獸類幼兒,別管,快走,沒了。因為連這點字都沒耐心看完的話,就不要想救動物了,救助動物就是一件需要花費時間精力需要業務能力和財力投入的事情。低投入高產出的救助動物,不存在的。
其實每年一到了清明進山祭掃或者春天踏青的季節,就總有消息說哪哪哪撿到個什麽小豹貓,小獾子,小果子貍之類的,然後已經抱回家了,問應該怎麽餵。但問題在於它們的媽媽自己餵得好好的寶寶怎麽就被人類抱回家了呢?
遇到哺乳動物幼崽應該怎麽辦?
其實一般人都是好心,說看到幼兒在那裏沒人管,怕凍著怕餓著或者怕下雨淋著,但實際上這是多慮了——野生動物要沒有正常繁衍後代的業務能力就早滅絕了。所以請放心,您的擔憂極有可能是多餘的。
親獸會知道自己一天應該餵幾次孩子,保證孩子順利長大。並且親獸自己也要出去覓食,或許還會給孩子帶回一些食物回來。它們的窩能遮風擋雨保暖,並且很舒適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長。
並且我們認為有一些說法本身就成問題,比如什麽路中間發現還沒睜眼的某種獸類幼兒,這種小到爬出窩都不現實的幼兒怎麽還能跑到路中間呢?另外還有一些情況是上山時候發現石縫中或者草叢茂密之處的獸類幼兒,我們在羨慕這好眼神好運氣的同時需要提醒的是,這些地方本來就是它們做窩喜歡選擇的地方,不要大驚小怪。
像豹貓和果子貍,雖然都有很強的爬樹能力,但是都會選擇在地上的隱蔽處做窩。獾會選擇在洞穴中繁殖,所以救助到的太小的獾我懷疑最初都是從洞裏挖出來的。
如果是看起來已經能正常行走的幼兒在窩外活動,很有可能是跟隨親獸外出活動,或者窩就在附近,這時候一定不要打擾,驚擾可能會讓它們母子失散,帶來麻煩,也有可能會被不知道從哪跑出來的親獸攻擊,所以這種時候不要接近,可以在遠遠的地方安靜觀察,當然看都不看趕緊回避就更棒了。
如果已經不小心驚擾到了動物,也要馬上撤離,它們母子會嘗試重新找到對方,總比人還在那礙事要好得多。
別打擾就是最好的保護
如果遇到動物的窩,正確的做法是盡快離開,別打擾就是最好的保護,在那過多的停留可能已經被親獸發覺影響它們正常的家庭生活。
如果發現幼兒的位置確實蹊蹺,實在覺得擔心,正確的做法(但其實我不建議大部分人這麽做,因為我覺得極有可能不是給自己添亂就是給動物添亂或者給兩邊都添亂)是看下幼兒的體況,如果精神良好、體型豐滿就可以了,明天可以再來看下,當然去的路上要格外留意,如果發現親獸的存在,放心離開就可以了,如果親獸仍然不在,再看下幼兒如果依然精神良好、體型豐滿,證明它們有媽媽餵著呢,就可以安心離開了。
需要重點強調的是,所有的查看過程,都不要接觸動物,不要接觸窩,野生動物對氣味非常敏感,如果人接觸了幼兒,不排除親獸回來殺死幼兒或者放棄餵養的可能性,所以,一定不要動手,其實人站在窩邊上已經給動物留下很多信息了,親獸也很可能會因此把幼兒轉移,等你再去的時候已經人去樓空,其實這相當於你已經搗亂了。
我們把幼兒抱回家之後會發生什麽?
幼兒有可能因為個人不知道怎麽照顧而死去。有可能送到救助部門之後由於不知道怎麽照顧而死去。有可能遇到會照顧它們長大的人,然後這人休息一個周末,值班的同事不知道怎麽照顧,幼兒死去。有可能因為喝了牛奶拉稀死去。有可能因為忘了取暖著涼死去,畢竟沒有人能像媽媽那樣每天用懷抱給它們溫暖。總之在人養的情況下有各種死去的方法,然後即便長大,還有可能跟人太親近而無法放歸,大自然永遠失去了這幾只野生動物。
有可能雖然放歸野外,但是由於在圈養條件下沒有親獸教會它們尋找食物之類的生存技巧而在野外餓死凍死。有可能因為沒有學習過躲避天敵或者接觸同類的方式而在野外被攻擊或者不被同伴接收甚至攻擊而死去。
抱回家相當於已經死了
總之我就不一一列舉它們的一萬種死法了,我想說的是,當它們被抱回家的時候,幾乎相當於已經死了。即便活下來,重新回到野外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低的,如果它們當時是一窩豐衣足食只是剛好被人看到了的寶寶,抱回家這個決定對於它們的命運就是晴天霹靂了。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國寶熊貓在人工飼養繁育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人工繁育在圈養條件下長大的熊貓直至今日在野化放歸方面也仍是步履蹣跚。這也證實了在失去親獸的撫養後,處於圈養環境下的成長讓野生動物極難重歸野外。
另外一個例子,台灣的豹貓,相比大陸,台灣在野生動物救助方面的水平要高很多,即便做了各種各樣的努力,但它們嘗試救助野化放歸的豹貓依然不能算成功。點擊“這裏”看救助台灣豹貓的紀錄片。
所以,我們能做些什麽?
其實我們通過觀察也發現,往往被人撿到的幼兒都是像獾、貉、果子貍、豹貓、黃鼠狼這類的食肉目小型獸類,還有就是小刺猬。
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動物的活動區域往往和人類活動的區域接近,人類的房屋或者農田周圍也很可能給它們提供溫暖以及鼠類或者昆蟲等食物來源。所以當人類在它們的繁殖季節進入山林活動時,遇到它們的窩或者幼兒的幾率就比較大,並且隨著人們保護野生動物意識的提升,很多人會想去幫助它們,所以,我們做些什麽是正確的呢?
既然前面一直在說把幼兒沖動抱回家是不對的,那除了什麽都不做以外,做什麽是正確的呢?
其實我們也總說保護不能只是動物保護組織或者機構以及科研院校去做的,遠遠不夠,保護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做的,如果你想幫助你家附近的野生動物,你就可以成為它們的代言人把保護它們的事情講給更多人聽,也可以去嘗試改善它們的棲息環境——比如,阻止偷獵的活動在這裏發生。比如,去給附近的人們講保護野生動物的知識和吃野生動物的危害。比如,減少可能給野生動物帶去影響的農藥的使用。比如,嘗試通過科學的方法修覆淺山區的生態環境等等。
當每個地方的人都開始守護自己所在的生態環境的時候,才是對那些野生動物和我們人類自己最大的幫助。
更多野生動物新聞︰非法獵殺野生黑熊取其掌 網民:你的良心不會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