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商會倡香港設「科技板」 主力吸納內地科企上市
今年《財政預算案》指出,政府正研究容許「先進技術且具規模」,但未有盈利及業務支持的科技企業來港上市。上市公司商會主席梁嘉彰表示,香港有需要設立「科技板」,可以先尋覓幾家最優質的內地高科技公司前來香港上市,其在上市後若能有良好表現,可以由此作為基準,吸引更多該類內地公司前來上市,預計該類公司潛在數目至少有一兩百家。
梁嘉彰表示,香港、上海及深圳可形成互補關係,香港可吸納不能在上海及深圳上市的科技公司,前來上市。隨著內地經濟繼續轉型並出現新增長點,如數字化經濟、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軟件等,期望香港資本市場也能隨之吸納這些新興科技公司前來集資。
早前商湯被美國制裁,唯最終仍在港成功上市。梁嘉彰表示,這是個很好的例子,香港需要做的是「believe the market」,包括被制裁、會否有投資者理解新科技等等問題,都可以放在市場上,由市場自己做包括定價等決定,過多的憂慮只會令香港資本市場發展停滯不前,錯失良機。
商湯在港成功上市證明需「believe the market」
曾為摩根大通(亞太)董事總經理的梁嘉彰,在離開摩通後成立專注於以色列深層科技公司的風險投資基金MizMaa。被問及港「科技板」則能否吸引外資科技公司如以色列公司,來港上市,她回應稱, 目前香港最容易吸納到的是來自內地的科創公司,因投資者會比較了解包括投資風險等。但這不等於要放棄在中國有業務或市場的外資公司。
她不預計會有大量的以色列科技公司來港上市,因這類公司大部分業務或者市場都集中在歐美,中國可能只佔少數,加上現時地緣政治問題,在其觀念中,香港已經融入中國,故此相較香港,更傾向在紐約或倫敦上市。
不預計會有大量的以色列科技公司來港上市
梁嘉彰表示,高科技公司往往在創業初期未實現盈利,但有正收入,毛利也較高,需要透過上市集資來投資於研發工作。參考該類公司在美國上市經驗,為透過收入倍數來計算市值,而非盈利,香港可為該類公司度身訂製相關上市機制。
她指出,單靠私募基金,只能令小批量的公司受惠,因投資至回報往往可能長達十年,若能透過上市途徑集資,透過市場為其估值,預計能令大批量優質的公司受惠。
至於相關「科技板」的投資者教育工作,梁嘉彰表示,新興科技公司市場定價會由機構投資者制定,而非散戶,機構投資者會有充足資源去研究及分析,並出版相關報告,散戶便可參考這類資訊,由此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