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財政赤字換經濟發展 拜登基建計劃讓全球埋單
3月31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基建計劃正式浮出水面。該基建計劃被命名為「美國就業計劃」(The American Jobs Plan),旨在通過重建傳統基礎設施、更新數字基礎設施、改造社區環境、提高製造業研發投入等方式增加就業。根據該計劃,美國政府將每年投入約合國內生產總值(GDP)1%的資金,持續8年,總投入約2.35萬億美元。
縮水的增稅方案
在拜登的競選方案中,稅收改革是拜登政府平衡財政收支的關鍵舉措。拜登的增稅方案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向年收入超過40萬美元的富人增收所得稅和工資稅,另一部分是將公司稅稅率由21%提高至28%,並遏制跨國公司的避稅行為。
美國智庫稅收政策中心(Tax Policy Center)預計,拜登在競選時的增稅方案能夠在10年內為美國財政增加2.1萬億美元收入。
然而,本次隨基建計劃推出的增稅方案只有涉及公司稅的部分。根據稅收政策中心測算,該部分增稅方案在10年內僅能增加約1萬億美元。根據白宮測算,拜登增稅方案將在未來15年內增加聯邦政府稅收收入約2萬億美元,基本等同於基建部分的總支出。
失控的赤字
以15年的稅收增項來彌補8年的基建支出,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也難稱得上「收支平衡」。入不敷出之下,拜登基建計劃帶來的必然是赤字飆升。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的2020財年,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其佔GDP的比重高達15.2%,為「二戰」後最高水平。即使疫情前的2019財年,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也已接近萬億美元。
失控的赤字背後是飆升的國債規模。截至2021年3月,美國國債總規模已經達到28萬億美元,較疫情前增加了近5萬億美元。美國聯邦政府每年為國債支付的淨利息支出已經高達3,000億美元,甚至高於拜登基建計劃每年的支出規模。
越積越高的債務將增加美國新一代納稅人的負擔。美國跨黨派的公共政策機構「負責任的聯邦預算委員會」(CRFB)在拜登推出基建計劃的當天發佈聲明稱,政策制定者不能將該計劃變成一個由子孫後代支付的「政治許願單」(political wish list)。
誰來埋單
然而,為拜登基建計劃埋單的並非只有未來的美國納稅人。
由於美元是國際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和結算貨幣,拜登基建計劃超發的貨幣將由全球共同消化。具體而言,拜登的基建計劃將推高全球通脹水平,從而削弱各國貨幣的購買力。
事實上,隨着全球經濟開始復甦,歐美發達經濟體「大放水」的惡果已經反映在大宗商品領域。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21年2月,國際糧價指數按年上漲26.5%,在九連漲之後已經達到2014年7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同時,以銅為代表的有色金屬價格也上漲至數年來高位,國際油價也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國際間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不僅意味着各國貨幣購買力的普遍下降,也意味着各國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被不斷稀釋。對於國際收支平衡或者盈餘的國家而言,國際間通脹的上行對本國經濟產生的壓力並不大。但是,對於國際收支常年處於赤字狀態下的國家而言,國際間通脹的上行很可能引發本國經濟崩潰。
此外,隨着反映未來的通脹預期和加息預期的十年期美債收益率不斷上行,發展中國家的貨幣面臨着巨大的貶值壓力。這迫使新興市場國家央行不得不通過加息的方式來鞏固流動性充裕時期(即疫情期間)流入本國的國際資本。3月18日至3月20日,巴西、俄羅斯、土耳其央行先後加息,打亂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復甦步伐。
因此,雖然拜登基建計劃能夠增加實體經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拉動全球經濟復甦,但是伴隨拜登基建計劃而來的美元超發不僅會稀釋全球財富,也會令依賴外部經濟、金融環境的國家陷入困境。最終,美國的基建成本將由全球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