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誰推動鐵礦石價格暴漲 中國經濟遇通脹預警
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揚,其中鐵礦石價更創下近7年新高。加上其他基本金屬﹑水泥等價格均上升,有關情況對中國剛剛復甦的經濟,尤其是製造業帶來威脅。
截至本周一(14日),中國大連商品交易所鐵礦石期貨主力合約價格已經暴漲至每噸超過1,000元人民幣,創下近7年以來歷史新高。同時,電解銅、鋼材、水泥等大宗物資價格也在暴漲,中國剛剛復甦的經濟,尤其是製造業正在遭受原材料價格暴漲的威脅。
中國目前是一個對於進口礦產和原燃料依賴度較高的國家。其中,中國鐵礦石的62%,煤炭的36%進口自澳洲。
上月內地鋼鐵產量按年增加
從供需層面來看,儘管中國經濟的復甦對於價格恢復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各種大宗商品,尤其是鐵礦石的供應並未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進入11月以來,中國經濟的復甦開始進一步加速,各種製造業逐步恢復至正常水平,基礎設施建設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甚至出現了加速增長的態勢。尤其在鋼鐵領域,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量消耗的補庫存和年底趕工效應的疊加,使得進入11月後中國的需求猛增。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月份,中國粗鋼產量8,766萬噸,按年增長8%;生鐵產量7,201萬噸,按年增長4.7%;鋼材產量11,734萬噸,按年增長10.8%。
其中,11月以來中國國內三大產品鋼材現貨價格持續上漲、噸鋼毛利大幅提升,部分地區冷軋產品價格為近3年的新高、噸鋼毛利為近2年的新高。目前三大產品的供需情況,冷軋板社會庫存最低,供需最健康。短期隨着年底汽車市場進入旺季,家電內外需轉好,冷軋包括鍍鋅板需求有較好保障,供需延續兩旺勢頭。
這似乎為鐵礦石價格的上漲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但是,來自澳洲、巴西等主要鐵礦石出產國的數據並不支持這一預期。澳洲礦業巨頭,必和必拓(BHP)集團宣布,三季度鐵礦石產量為7,400萬噸,相比同期增長了7%。另一家礦業巨頭巴西淡水河谷(VALE)發佈的第三季度報吿顯示稱,其2020年第三季度鐵礦石粉礦產量達到8,870萬噸,較上季度按月增長2110萬噸,其北部系統更是創下5,690萬噸的單季產量紀錄。
世界鐵礦石供需應基本平衡,甚至遠期供過於求的格局並沒有因為疫情發生根本改變。並且,因為疫情防疫的需要,中國的進口報關周期還在加長,進口量有所減少。11月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已經連續第二個月下降,較一個月前下降8.1%。同理,中國煤炭進口也再相比去年同期大幅減少。11月份,中國進口煤炭1,167萬噸,按月減少206萬噸,按年降幅達到43.8%。
為什麼在全球鐵礦、煤炭產量基本持平,中國進口減少的情況下,價格卻在飛速上漲呢?這顯然並不是中國市場拉動的結果。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唯一可以解釋的原因就是美元和相應的價格投機在背後作祟。
12月6日中國鋼鐵協會(簡稱中鋼協)副會長駱鐵軍的對外呼籲,近期進口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已經超出了行業預期,使得行業運行風險進一步加大,不利於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存在貿易商招標異常助推指數上漲、好倉逼倉等人為製造的市場緊張行為,呼籲相關監管部門儘快介入。
二季度,美國為了應對第一輪新冠肺炎的爆發而釋放的海量美元,目前正在從金融市場蔓延至大宗商品市場。美元貶值已經毋庸置疑。11月初美元指數就開始一路下滑,截至到12月14日已經從94跌至90.7,跌幅已經達到3.5%,也正是在這個時段,大宗商品價格開始快速攀升。這種情形和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聯儲採取量化寬鬆政策,美元指數急速走低時的情形一樣。大宗商品的價格暴漲已經脱離供需層面,成為了美元避險和投機炒作的工具。
從上個世紀70年代金融期貨市場建立以來,大宗商品期貨與金融期貨之間的聯合操作,就已經使得大宗商品期貨的金融投機性大大超過了商品交易本身。之後,又由於2003年,美聯儲修改了《銀行控股公司法》從而打開了禁止銀行參與非金融領域業務的大門。花旗集團、高盛和摩根大通等金融大鱷投紛紛進入實物、能源市場交易。系統性化的投機與金融運作,迅速導致了金融資本對於實業資本的控制與壟斷,大宗期貨價格在脱離基本供需增長的情況下飛漲,供需市場被人為地割裂了。
國際金融資本通過對一系列金融工具的運用與對實物資源的控制,系統地構成了針對大宗商品定價權的控制格局。據相關數據顯示,全球商品指數類投資總額從2004年初的500億美元左右一度上升至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2,500億美元,而2020年又已經恢復至2,000億美元左右的規模。此外,對沖基金也已經成為聯結商品期貨市場與金融期貨市場、進而推動商品市場金融化的重要力量。
在商品期貨與金融期貨之間進行跨市場交易者佔商品期貨大額交易者的比重在2000年時僅為20%左右,但在2005年中期增加至47%,其後一直維持在40%以上,2019年更是達到了50%左右。在原油期貨、黃金期貨的大額交易者中平均有30%還同時持有股票期貨頭寸,而在跨市場交易者中,對沖基金持倉佔一半左右。目前,在大宗商品期貨市場中的對沖基金持倉又一次恢復至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最高水平。
大量投資資金在對賭美元的繼續貶值,推高大宗商品價格,以進行套利。而已經被金融財團所掌握的各大礦業巨頭也在囤積居奇,趁機抬高售價。金融投機和實體礦業的相互呼應、互為依託的格局使得價格操控成為必然。國際投機商們無疑希望藉助中國經濟的復甦來「減一次羊毛」,同時也在準備應對美元的再一次「放水」。
儘管有人還在相信美國經濟的實力,認為隨着疫苗研製的成功和量產,美國經濟將逐步擺脱疫情危機,憑藉美國的科技水平和產業能力,美元將重新找回支撐。但是,以目前美國的組織能力和疫苗接種的廣度、抗體持續時間來看,新冠疫苗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
與此同時,美國的債務危機更將是個無底洞。美股作為一場資本的遊戲,不到最後崩盤已經不可能停止。美元繼續「放水」將成為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的不二選擇。如果美元不「放水」從而引爆經濟危機,無疑將是政府的責任。而美元「放水」後依然出現危機,其責任完全可以推給疫情。一場美元「放水」引發的通脹將不可避免。
儘管中國政府已經警吿將對「價格操縱」行為作出懲罰,但是依然難以避免輸入型通脹的到來。這種情形和2008金融危機後美國採取量化寬鬆政策時的情況將極為相似。中國的經濟復甦必將遭遇通脹的衝擊,而大宗商品價格的暴漲只是通脹來臨前的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