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華爾街「獵殺」中概股 中國企業為何頻遭資本歧視
北京時間6月3日,中國在線教育公司「跟誰學(GSX)」對美國做空機構灰熊(Grizzly Research)發佈的第二份做空報吿回應稱,報吿充斥著大量編造的數據和陳述,針對做空機構公然偽造證據,將向公安機關求助。這已經是三個月內,跟誰學第九次被機構做空。
2020年以來,多隻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遭遇做空,從瑞幸(LK)造假被坐實,緊接著愛奇藝、好未來遭遇看空,接踵而至的負面消息讓整個中國概念股板塊陷入尷尬境地,華爾街針對中概股的新一輪信任危機已經開始。
事實上,中國公司赴美上市遭遇誠信危機和機構做空,瑞幸不是第一家,跟誰學也不會是最後一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國公司開始受到境外投資者的關注。1997年7月14日,第一隻中概股——中華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掛牌當天股價從美股20美元飆升至67.2美元。自此,中國企業開始在華爾街掀起投資熱潮。
2005 年8 月5 日,互聯網公司百度(BIDU)登陸納斯達克,當日漲幅高達353.85%,創下當時海外IPO(首次公開募股)漲幅最高紀錄。2009 年,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股價平均漲幅高達130%,其中有5 家漲幅超過1000%,中國公司IPO數量更是佔到美國全年IPO 企業總數的17%。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美股哀鴻遍野,納斯達克指數狂跌41%,但中概股業績表現一枝獨秀,成為投資機構的救命稻草。
中國企業受到美國資本市場的追捧,自然也需要經受市場監督和考驗。過去的十年,是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高峰期,從2010年至2019年,共有180家公司選擇在美國證券交易所鳴鑼。也就是從那時起,中國企業受到的質疑也越來越多。僅渾水一家做空機構,就先後曝光了東方紙業、綠諾國際、分眾傳媒等18家公司,其中6家被迫退市。
2010年8月,在華爾街頗具影響力的《巴倫週刊》(Barron's)質疑在美國借殼上市的中國公司,引起資本市場對中概股的不信任情緒。隨後,協力廠商做空機構和中概股之間的交鋒進入白熱化。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有超過50家中國公司因為未能滿足資訊披露條件、不符合交易規則、財務造假等各類原因被退市。
早在2010年,渾水多次做空中概股並連續得手,引起美國監管當局注意,同樣的劇情也在2020年上演。瑞幸財務造假醜聞發生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克萊頓(Jay Clayton)在接受採訪時甚至直言:「因為資訊披露的問題,提醒投資者近期在調整倉位時,不要將資金投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
5月2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該法案要求,外國公司需要向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證明自身並非為所屬國政府擁有。另外,該法案還要求,如果PCAOB連續3年無法對已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檢查,美方也將禁止其股票交易。
5月18日,納斯達克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修訂規則文本,主要是對部分國家公司的上市標準收緊。具體修訂包含了三個方面,一是基於公司的審計質量、審計機構資格,納斯達克提出新的上市要求;二是對特定區域公司,納斯達克提出新的上市要求;三是對特定公司管理層,納斯達克提出新的特定要求。無論是《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還是納斯達克上市標準新規則,一旦正式生效,對中概股來說都是一次「精確打擊」。
短期來看,此法案對於中概股的負面影響無疑,不僅會進一步壓制現存中概股的估值,也將導致部分中概股的上市進程延遲或中斷;審計機構為應對監管壓力、降低檢查風險,從嚴審計,可能會引發中概股更多爆雷風險;長期來看,倒逼中概股迴歸中國資本市場是必然結果。
中概股頻繁遭遇沽空和當下面臨的「資本歧視」,一方面是部分企業利用中美製度差異的監管真空進行資本套利;另一方面,海外投資者對中概股認識不足,中西方之間文化差異形成不同的商業模式,公司估值難以被合理反映到市場價格中。
同時,類似瑞幸財務造假醜聞也讓大量中小市值中概股處境更加不利。在贏家通吃的華爾街,少數中概股龍頭企業獲得高度關注,大多數公司甚至鮮有曝光。光大證券研報顯示,市值排名前十的民營企業中概股佔全部中概股市值超過八成,大量中小市值公司成交量低迷。
優質中概股被海外機構追捧,而更多中概股被邊緣化。這種情況下,頭部公司以外的中概股,從美股退市,選擇回歸港股或A股,雖然有些無奈,但或許不完全是壞事,而對於那些頭部中概股而言,監管力度的加強,對其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