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特朗普稱情況糟糕 實際上是低估了中國經濟?
「中國最近公佈了經濟增長數據,宣佈是6%。但很可能處於負值。」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於周一(21日)在內閣會議上講話,「中國經濟的表現非常糟糕,是57年來最糟糕的一年。而美國卻做得很好。」似乎只要把中國說的一無是處,美國經濟就可以擺脫危機。
作為呼應,「中國經濟比想像的更差」「中國政府在經濟數據中嚴重摻水、造假」的各種媒體輿論也開始對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表示「擔憂」。然而,殊不知,真正向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中摻水的恰恰是美國自己,而且是制度性「摻水」,相較之下中國的GDP數據則要老實得多。
儘管,由於統計方法、經濟發展階段和具體國情的不同,這種各國GDP數據之間的橫向比較並不具備嚴謹的科學意義。但是,相比於在沒有任何根據的情況下,信口雌黃,這種比較卻顯得再科學不過。如果特朗普認為中國GDP數據摻水,那麼按照美國自己的的演算法,中國的GDP又是多少呢?
中美雙方採取不同計算方法
目前,中美兩國分別採用著不同的GDP核算方法。中國採用的是「生產法」,即分別計算各國民經濟部門的產出總額,再對應地扣除各部門的中間消耗,最後匯總所有部門產出增加值的辦法。這種計算法是由之前蘇聯所採用的MPS(System of MateriaI Product Balances)物質產品核算體系,結合西方採用的SNA(System of National Ac- counts)國民經濟帳戶體系發展而來。
而美國和西方主要經濟體則採用「支出法」來核算GDP,即整個社會購買最終產品的總支出,包括個人消費、個人國內投資、政府購買和淨出口等四大類統計專案,再減去產品和勞務進口的差額來計算GDP總量。
中國採用的「生產法」相比於美國採用「支出法」,其優點在於更多地避免了重複計算,尤其更加關注社會產品價值的核算;而其缺點則是統計相對複雜,不夠全面,往往忽視對非生產性部門,例如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業,包括金融業對於經濟的輔助貢獻。從統計方法上,對於同一個國家「生產法」往往會比「支出法」得出的GDP數值要小。如果說中國的GDP被誇大了,到不如說數美國的GDP包含了太多的虛擬成分。
例如,對於科研支出的經濟核算。在中國,由於普遍地採用了政府部門和公立大學的科研投入體系,這些部門儘管極有力的支撐著國家經濟體系的運轉和發展,但很難產生用於市場交換的實際產品。因此,在中國的在經濟核算中,這些經濟只計算在政府支出中。
中國GDP是被算少了?
而在美國,按照其2013年修改的GDP統計方法,其政府和企業在科研等方面的支出則全部過部分改計為國內投資。這使得原本實際投資收益為「0」的政府科研支出瞬間就擁有了和商業投資相當的平均投資收益,同時也使得企業需要進行資產折舊的專案,瞬間也可以按照投資進行多年核銷。僅此一項,就使美國GDP規模增加了2.5%。
另外,在美國新的GDP核算方法中,書籍、電影和音樂等知識產權的購買支出,以及房地產仲介的佣金也都從消費支出算入了投資,這又使美國GDP規模增加了將近0.3%。
按照,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的說法,這更有助於反應科技投入和知識產權在經濟中的重要性和實際價值。但是,對此就連美國的經濟學者們表示並不認同,這種「從左口袋裝進右口袋「的行為,除了在統計意義上讓美國GDP數據變得更好以外,但並沒有使美國經濟變得更好。
如果中國也同樣按照美國的方法進行GDP計算,那麼中國的GDP不是算多了,而是算少了,按照2018年中國社會科技研發支出將近2,800億元美元(按購買力評價法為近5,000億美元)的絕對數值,以及接近14%的增速推算,2019年中國的GDP增速至少還需要在增加將近0.16至0.28個百分點的數值。
如果說中國的GDP統計純在水分,主要來源於個別政府官員為了追求政績,而採取的違法虛報行為,那麼,對於美國的GDP數據則只能是用制度性「虛報」來形容。GDP數據是真的,但是其統計的對象中摻雜了太多的虛擬和虛假成分。
美國按「支出法」會導致重複計算?
當然這裏指的並非單指美國的虛擬經濟。儘管美國的虛擬經濟已經佔到美國GDP的近80%,已經失去了其本國實體經濟支撐,甚至大多數資訊服務業和文化產業是在由中國的實體經濟來提供支撐,但是,畢竟這些產業還是人類進入資訊化產業革命之後的必然產物。只不過,在進行GDP核算的過程中,按照美國GDP的「支出法」計算,其經濟價值往往傾向於被放大,或者說中國的GDP核算往往容易將忽略。
例如,在同樣的互聯網行業中,按照美國的「支出法」統計方法,企業只要能夠獲得投資,不論是否已經開始銷售,也無論盈利與否,只要企業進行消費或投資,其金額都會計入GDP數據。而按照中國的「生產法」,則要計算企業的具體產出增加值。
在中國,一個企業如果還沒有產品,沒有營業收入,那麼對於較小的企業,地方政府往往不會統計在GDP中,而對於較大規模的企業一般就要改用收入法計算產出增加值,按照」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的公式,其中真正能夠進入GDP的只有勞動者報酬和固定資產折舊兩項。而對於支出法計入的大量服務性支出、知識產權類支出,往往難於統計。
與此同時,美國還存在大量的虛擬GDP。其中最令人詬病的是虛擬租金。在美國即使是自住房,也要虛擬出一個租金計算入GDP數據之中。這就意味著,在購房和今後自住的過程中房屋的價值實際被重複統計了兩次。其給出理由是,購買住房是投資行為,而住房本身則是一種消費行為,無論是自己購買還是租住,就要統計進GDP。
而在中國購房往往被一次性統計為投資,並將自住租金涵蓋其內,僅對實際發生的出租行為計算為消費產生的GDP。並且由於中國的房屋出租多為私下交易,既不登記業不繳納稅收,因此儘管這種消費的金額在中國十分龐大,但是佔GDP的比重卻不足0.5%。相比於美國GDP佔比高達約10%的「虛擬房租」。中國的GDP確實是太過務實了。如果按照中國近3,850億美元(按購買力評價法計算)的房屋租賃市場規模和近10%的增速計算,加贈虛擬房租,2019年中國的GDP增速至少還需要在增加將近0.15個百分點的數值。
按美國計法 中國GDP增長應上調2個百分點
當然,這還不是中美GDP統計中最大的差異。對於醫療產業的結構性差異,以及犯罪經濟、戰爭經濟的不同統計口徑,也使得美國GDP相比於中國虛高不下。
在中國,醫療消費大多數由政府提供的公立醫院和社保體系承擔,強調的是低費用、廣保障。再加之中國的相對健康的飲食習慣,中國的醫療費用佔GDP的比重相對較低,只在5%上下浮動。而美國以私立醫院、保險公司和大型制藥企業構成的商業醫療服務體系,則使美國的醫療價格長期居高不下。藥價虛高在中國是被打擊的個例,而在美國是常態。在人均壽命小幅下降的情況下,美國的醫療費用佔GDP比重卻逐年昇高,2018年已經超過了17%。按購買力評價法計算,美國的人均醫療費用已是中國13倍。即使對比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美國醫療費用在GDP中的佔比也虛高至少5個百分點,近1萬億美元。
因此,在2019年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不應是特朗普所說的「負值」,恰恰相反,按照美國的統計方法進行測算,中國GDP增速應該在現在6%的基礎上再增加1至2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