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增速放緩 貿易戰外另有原因?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今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5.0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可比價格計算,按年增長6.3%。分季度看,首季GDP按年增長6.4%,第二季GDP按年增長6.2%。

據統計,18家金融機構對第二季GDP增速的平均預測值為6.3%。事實證明,中國經濟的下行速度超出大多數分析師的預期。

經濟表現欠佳並非受貿易戰的直接影響

自2018年中美爆發貿易摩擦以來,貿易戰成為經濟下行的主要借口。然而,進出口數據顯示,對中國而言,貿易戰帶來的直接傷害並不明顯。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9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國出口按年僅下降2.6%,自美國進口按年大幅下降25.7%。中美貿易戰不但沒有減小中國對美國的順差,反而將上半年順差擴大了12%。

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思潮崛起的情況下,中國上半年順差高達1.24萬億元,按年大幅擴大41.6%。2019年上半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20.7%。相比之下,2018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負8.6%。

因此,從直接效果來看,中美貿易戰並沒有有效減少中國的凈出口。中國的貿易順差反而在貿易戰環境下成為GDP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當然,貿易戰(高關稅)會拉低產業回報率,導致投資和消費慾望下降,並間接損害經濟增長。

消費乏力拖累中國上半年經濟增長

在中美大打貿易戰的情況下,中國的凈出口(順差)反而上升的根本原因是國內消費乏力。2019年上半年,中國出口額按年增長6.1%,進口額按年僅增長1.4%。中國國內消費乏力導致進口增速放緩,進而推動順差擴大。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1%,而第一季最終消費支出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1%。顯然,第二季消費對經濟的貢獻正在下降。此外,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能力在迅速減弱,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6.2%,而2019年上半年這一貢獻率已經下降至60.1%。

因此,拖累中國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是消費乏力。與2018年前6個月相比,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速放緩趨勢明顯,直到2019年6月消費增速才有較大幅度的提升。2019年上半年,對經濟拉動作用比較大的汽車類消費增速僅為1.2%。

內需不振成為中美兩國的通病

美國經濟分析局(BEA)公布的2019年一季度美國GDP報告(上半年GDP報告將於7月26日公布)顯示,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增速明顯放緩,僅為1.2%。相比之下,2018年美國各季度個人消費支出增速分別為0.5%、3.8%、3.5%、2.5%。

與中國進出口數據相似,內需不振導致美國2019年一季度進口額按年大幅下降3.7%,創下數年來單季度最高降幅。同期,美國出口額按年增長3.7%。在進口減少、出口增加的共同作用下,美國貿易逆差進一步縮小。凈出口的改善成為拉動美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對2019年一季度GDP增速的貢獻超過30%。

因此,雖然貿易戰會損害中美兩國經濟,但是從數據上看,內需不振對經濟增長的拖累更加明顯和直觀。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除貿易戰,也有其他原因。(路透社)

中美經濟的「病根」是結構性問題

當然,內需不振、消費乏力只是經濟的表象。對中美經濟而言,經濟發展面臨的最核心問題都是結構性問題。例如,美國經濟過於依賴金融服務業,而中國經濟過於依賴房地產行業。經濟結構不合理導致的市場價格扭曲(資本回報率不匹配風險)將長期影響資源和財富的有效配置,並影響經濟發展。

面對結構性問題引發的經濟衰退,解決方法通常有兩種:一、加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刺激;二、調整經濟結構,改善市場價格扭曲。第一種方法能夠迅速提振經濟,見效雖快,但治標不治本。第二種方法雖然治本,但是需要忍受結構調整帶來的經濟下行,並且通常需要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資本回報率,扭轉不合理的市場價格。

大多數國家面對結構性問題時,都會「雙管齊下」。然而,能夠普遍提高生產效率的科技創新可遇而不可求,且劇烈的經濟結構調整容易產生社會動蕩。因此,貨幣和財政手段是各國拯救經濟最常用的手段。

2019年以來中美經濟遭遇的內需不振等問題,正是前期貨幣政策刺激褪去後,經濟再次萎靡不振的表現。2015年中國政府開啟「去槓桿」政策,同年底美國結束量化寬鬆政策開始加息。不同的是,中國經濟在「去槓桿」後持續下行,美國經濟在2017年特朗普(Donald Trump)實施減稅政策之後持續繁榮至今。

中國的「去槓桿」政策和產業升級計劃以及美國開啟的貿易戰都是為了解決兩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然而,由此引發的經濟下行風險如果不加以控制將會導致嚴重的經濟衰退。為此,中美兩國需要不斷地為本國經濟「續命」,以使其能夠支撐到結構性問題得到解決或者緩解的那一天。因此,未來兩國大概率會採取更加積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