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或成金融市場「黑天鵝」?專家警告衝擊媲美次按危機
氣候轉變或成金融市場的新「黑天鵝」。近年全球不同地區先後受到極端天氣影響,在過去2年香港亦遭受破壞力驚人的颱風吹襲,對香港經濟帶來數以十億元計損失。寒流及熱浪,在美洲﹑歐洲造成人命傷亡及財物損失,其中波多黎各更因颶風而失去3,000條人命。至於氣候轉變又如何影響金融市場?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官員Rostin Behnam便指出,極端天氣將使金融服務難以控制風險,更警告對金融體系帶來的衝擊,足以媲美2008年金融危機。
Rostin Behnam指出,氣候變化影響美國各類的經濟活動,不論是農業﹑製造或是商業活動,均牽涉巨額融資。若大型極端氣候情況發生得更頻密,屆時牽涉提供抵押貸款及房屋保險的金融服務商,便更難控制風險。所以CFTC正就氣候變化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撰寫報告,並預期會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公布。
金融氣候關係 不只綠色金融
對於金融與氣候變化的關係,比較多人認識的是綠色金融,即透過金融綠色債券等,為發展可再生能源或提高基建抵禦極端天氣的能力籌募資金。據經合組織(OECD)估計,於2016至2030年期間,全球每年便需要高達近7萬億美元的資金,投放於世界各地的綠色基礎建設。香港政府也有大力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去年在香港安排和發行的綠色債券集資總額達到110億美元,是2017年的三倍多。
不過綠色金融其實除了是在拯救地球外,也是在拯救金融。近年各國央行和監管機構愈來愈關注氣氛變化對金融系統帶來的風險,除了CFTC的報告外,今年4月,由法國、中國等8個國家的央行聯合發起的央行及金融監管機構網絡(NGFS)發表了首份綜合報告,題目便是《行動倡議:將氣候變化納入金融風險》。報告強調,氣候相關的風險是金融風險的來源之一,央行和監管機構有責任而令金融體系妥善應對這些風險。
各行各業對氣候變化更密切關注
這些風險究竟是甚麼呢?例如極端天氣或會導致農業減產、沿海地區的地產或因海平面上升失去價值,因為這些風險都是源於氣氛變化,有可能於某一時間某一地區集中突然發生,對金融系統構成極大壓力,甚至觸發全面的金融危機。
有危亦有機,隨各國監管機構愈來愈關注氣候對金融帶來的風險,主張「應對氣候變化以保持金融系統穩定」,有望令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加大。而且金融機構影響力巨大,金融政策的變動往往會放大作用於實體經濟之一,若銀行開始將氣候風險納入信貸風險之一,各行各業也會更留意氣候變化對他們業務的可能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