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夏高級訂製】是絕世工藝,還是綺夢一場?

撰文:蔡燕麗
出版:更新:

2016年春夏季的Haute Couture──高級訂製時裝騷在巴黎完滿結束。華麗浮光,映照出一個殘酷現實──這個源自巴黎的傳統時尚盛事,今季參與的法國品牌,只佔總數不足一半。

Valentino 2016春夏高級訂製系列(Getty Images)

歷史悠久的時尚盛事

 

Haute Couture誕生於時尚之都巴黎,而且歷史悠久,最遠可追溯至十八世紀。在Ready-to-Wear(即將不同尺碼的服裝掛在衣架上任客人挑選,俗稱成衣時裝或成衣系列)於1970年代出現、並成為時尚主流之前,Haute Couture可以說是主宰時尚的權威。

 

負責管理Haute Couture的機構Chambre de commerce et d'industrie de Paris對於參展品牌的作品質量有嚴密監控,比如系列必須以一定人手比例製作,每件的製作工時不可少於50小時等。客人下訂單後,傳統上需要經過至少2次試身,工藝師才能正式動工;順理成章,Haute Couture的捧場客非富則貴。

在1950年代,Christian Dior(現名Dior) 可以說是主宰時尚世界,其高級訂製系列風靡全歐洲與美國。(Chambre de commerce et d'industrie de Paris官方網站)

現在對我們來說已經很陌生的名字,如Schiaparelli、Grès,甚至我們今日較熟悉的品牌Givenchy、Dior、Saint Laurent等,都是當年在工藝及時尚界獨當一面、從Haute Couture開始打出名堂的。跟今日比較,當年的成本考慮屬次要,製作時間充裕得多,現在我們看到衣裝上的許多精美手工,都是由當時一眾工匠研發打造而來的。即使一件作品動輒上百萬港元,非一般尋常百姓所能負擔,但Haute Couture一直肩負著絕世工藝與美學傳承的歷史責任。

浮華背後 不敵社會改變

 

自十八世紀開始,時裝成為巴黎的重要產業,城裡大大小小的工藝坊,更是國家重大的經濟支柱。二戰之後,Haute Couture更一度出現蓬勃景象,但自從Ready-to-Wear成為時尚主流後,工藝坊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消失。以刺繡工房為例,兩次大戰前全國共有一千多家,到了1980年代,只剩下不足一百家。

 

從1990年代起,Chanel陸續收購一家家經營日益困難的傳統工藝坊,當中最叫人津津樂道的,是擁有300年歷史的刺繡工房Maison Lesage。該工房除了為Chanel服務外,其他品牌如Dior、Valentino等也是其客戶。目前,Chanel旗下的工藝坊共有11家,連遠至蘇格蘭的編織工房也在2012年收歸旗下;Chanel的作品造工季復季讓我們驚嘆,其工藝坊可說是幕後功臣。

1913年,Chanel位於巴黎市中心的訂製工房。(品牌提供)

然而,更替神速、選擇更多、成本更低的Ready-to-Wear成為時尚(與盈利)主流,加上環球經濟在近三十年急速變化,從2000年代開始,Haute Couture難免陷入被邊緣化的危機。擁有百年歷史的Couture品牌相繼撤離Haute Couture騷場,而繼續留下的,則要重新理解Haute Couture在當下的意義,少不了要來一番自我進化。

自主工藝  自主步伐

 

去年Haute Couture界最叫人注目的消息,當然是闊別多年的Saint Laurent宣布重新推出高級訂製系列。其品牌創辦人Yves Saint Laurent在2002年宣布退休之後,公司隨即叫停高級訂製系列,一等就是13年。

2015年秋冬季,Saint Laurent回歸闊別多年的高級訂製舞台,並設定自己一套遊戲規則。(品牌提供)

然而,Saint Laurent現任創意總監Hedi Slimane一向不按章出牌,除了捨棄了Yves Saint Laurent多年來位於巴黎Avenue Montaigne的Haute Couture基地,更主動脫離了大會的騷期日曆;客人不但要事先約見工藝師,名單更要經過Hedi本人「審核」,點過了頭才打開大門做生意。舉動當然引起廣泛爭議,有時尚評論對於Hedi的「審核」制度大感不滿,卻也不能否認,此舉將Haute Couture近年脫了色的尊貴性與獨享性(exclusiveness),帶回遊戲規則之中。

 

「Off schedule」不只為設計師帶來更多自由(騷期與場地選擇都更有自主權),與客人的近距離互動,似乎也是設計師久久未能滿足的渴望。據稱,系列發布不久,預約訂製的客人名額迅速爆滿;剛過去的春夏季發布會,亦未見Saint Laurent的蹤影。如Hedi本人所說:「重啟Haute Couture的條件,是要按照我自己的步伐行事。」

 

新市場  新氣象

 

對於Chanel、Dior、Valentino等擁有一定規模的品牌來說,Haute Couture是品牌歷史、傳統與地位的守護者,其象徵意義超越一般的成本計算。然而,為了適應環球經濟格局的變動(在《Deluxe》一書中,Karl Lagarfeld向作者Dana Thomas承認,Chanel高級訂製的大部份客戶來自亞洲),加上Haute Couture的捧場客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精細工藝以外,品牌紛紛為設計注入新氣息。

 

Chanel 東方環保禪意

近幾季出現在Chanel高級訂製舞台上的設計,益見輕盈活力。繼前幾年首次在Haute Couture出現波鞋的蹤影,剛剛發布的2016年春夏系列更以環保為主線,背景搭建的木屋擁有濃郁的東方禪意。在一系列的簽名作──斜紋軟呢(tweed)和刺繡當中,破天荒加入木碎及木屑,再度突破傳統技術。一向在創作上天馬行空的Karl Lagarfeld又幽了奢華一默。

Chanel 2016春夏高級訂製系列以環保為主題,並將木屑融入tweed與刺繡中。(品牌提供)
以木材搭建的背景,充滿東方禪意。(品牌提供)

Valentino 宮廷美學回魂

Chanel並不是今季唯一萃取東方元素的品牌。Valentino也我們走進了遠古的東方皇宮,保留了品牌的簽名輪廓,在一系列的綢緞及薄紗上,繡上了孔雀、龍與鳳等東方圖騰式圖案,靈感出處呼之欲出。難得的是,Valentino高超的手腕與美學,讓這些對我們來說異常熟悉的圖案,顯得隆重而不庸俗。

Valentino 2016春夏高級訂製系列靈感主要取自中國古代宮廷服。(品牌提供)

Dior 新人掀開新頁

今季騷場另一個焦點,當然是沒了Raf Simons的Dior。品牌推舉了集團內兩位設計師──Serge Ruffieux與Lucie Meier擔當重任,我們還看得見屬於Monsieur Dior的身影──drop shoulder top、貼身西裝外套、修腰長傘裙等,加上美輪美奐的蕾絲與刺繡,美麗毋庸置疑,只是Raf Simons时期所展現、貫穿傳統與未來的視野則難免缺席。但畢竟是品牌的新一頁、新開始,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兩位新人的潛力。

沒有了Raf Simons的Dior明顯缺乏了明確的方向,但手工與美學仍然令人眼前一亮。(品牌提供)

 

 

Haute Couture雖是一門古老而高成本的玩意,近年卻意外成為了不少新晉設計師的試驗場;不但超過一半的參與品牌來自世界各地,不少更是剛踏入時尚界的新銳設計師。關於這,又是另一個有趣的故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