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便神器】從一個屎坑說起
歐美人士今時今日才鼓吹「蹲著如廁更暢順」,而我們亞洲人此等「人生大事」,文明以來就是由蹲開始的。他們的「新觀念」,在我們看來,只是復古而已!然而弔詭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蹲廁卻漸漸消失,反而復西方人的古,追求「解得舒適」。
回顧人類如廁歷史堪稱一部另類文明史。抽水馬桶並非一天建成,在這之前,人類與自己及別人的糞便可如斯「親近」──先掘地為廁,滿了再把坑填上,以茅草簡單遮蔽。這是茅坑的雛型,中國最早出現的「蹲廁」。
古代宮廷的廁所就不是坑那般小兒科,而是六、七尺深的「漏井」,排洩物直接「噗咚」落井,根據史書記載,周朝就有。
秦朝時的茅廁率先出現隔牆和尿槽,這為男女分廁的先兆,不少達官貴人甚至蓋一所隱蔽房子當廁所,增加了如廁的私密性。但只限於上流階級,不少街巷小民,沒有坑廁,更遑論小廁屋,他們多用流動廁所,即馬桶。唐宋時期,出現專門經營「糞業」的人,負責清走糞便,即我們所熟悉的「倒夜香」。據說古時糞業是大生意,能致富、生財,糞便雅稱「黃金」果然不虛。
至於西方社會,最早的廁所則有點不一樣,同樣也是地面挖洞,但不再隨地解決,而是在洞的位置放可移動的容器,方便清潔,對居住衛生稍有改善。這發明衍生出各類排便容器,有的排便容器甚至改造得與普通椅子無異。人們不用蹲得雙腿發痠,可舒舒服服地安坐,這成為抽水馬桶的雛型。
古羅馬的公廁為西方最早出現的公廁,排排坐,沒有隔間,也不分男女,大家可一邊如廁一邊談笑風生。每人手上有一根海綿木棒清潔,用完浸在鹽水槽,留下一位再使用。
這種親密、共享與體味交換,大概沒有比這更袒蕩蕩的社交場合了。
第一個抽水馬桶在1596年由英國人約翰.哈林頓爵士發明,之後便沒有什麼太大改變,最大的改變發生在十八世紀末,由英國人亞歷山大等人改良和設計的「虹吸式抽水設備」,及後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發生「大惡臭事件」(糞便直接排入河中,造成惡臭),下水道系統開始重新組織及逐步擴大,滿足到當時的英國人口排洩量,因霍亂而死亡人數大幅減少,廁所的劃時代價值才得以彰顯。有哈佛大學遺傳學者研究曾指出,廁所是延長人類壽命的唯一變數。
1910年以后,抽水馬桶無論外觀還是構造原理,都與現在的馬桶相差無幾,抽水馬桶也正式傳入中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抽水馬桶才真正地普及起來。
日本的如廁文化也相當有趣,六十年前日本人還在使用茅坑,人人都蹲著排便。但現在日本只有3%是蹲式廁所,還不到一世紀,日本人已經使用全世界最先進的高功能廁所──一廁既可檢查血壓,播放音樂,也可用馬桶內的噴水嘴及熱風烘乾肛門。另外廁板可調校熱力,不怕冬天「冷親」──堪稱廁所文化大躍進的代表。
參考資料:人民歷史網、《廁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