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署前高級建築師馮永基 新書論盡香港建築百態

撰文:何桂嬋
出版:更新:

香港除了有不少星級建築大師的作品外,近年出自政府建築署的公共建築亦愈見出色。分別在私人機構和政府建築署工作超過三十年的前建築署高級建築師馮永基(Raymond),最近推出的著作《誰把爛泥扶上壁》,把鮮為人知的經歷和建築故事和盤托出,如中央圖書館最終如何因政治考慮、而非建築設計考慮由政客決定設計方案、港英政府和香港政府如何令殖民建築消失、機場禁區中的禁區等等,當中也收錄了他對於西九、東九、城市規劃等的建議和想法。全書用字生動淺白,是云云建築書當中難得的入屋之作,刺激有趣。

Raymond自小數理不精,卻喜歡藝術,也喜歡收集報章社論,學習天文、地理、政治。圖為他八歲,仍在讀小學時所畫的中環,其藝術天分後來協助他成功考上美國的建築系,踏上建築師之路。(由馮永基提供)

故事由兒時講起。Raymond家境清貧,父親早逝,自小就打工賺錢。中學後,考上浸會新聞系,但自覺志不在此,於是儲了幾千元,便膽粗粗隻身到美國求學,最後輾轉進入建築系。

前建築署高級建築師馮永基。(李孫彤攝)

畢業後回港,先後於本地知名建築師何弢、王董的建築師樓工作,隨後加入政府建築署直到退休。身邊人曾笑他年輕時曾參與學運,理應不喜歡在最多繁文縟節的政府工作,但Raymond自有其拆招之道──無論是市民、議員、區議員、港督、特首,他都不厭其煩地跟他們接觸,分享他對於建築設計的想法,「當然不是給對方着數那種游說,而是真誠地向對方解釋設計的原意。」甚至接獲投訴時,也主動回電解釋一番。「很多人認為政府行政僵化、常規化,但我深信可以創造一個實現『好建築』(good architecture)的環境,建築署的自由度甚至比私人機構更大,那些繁瑣的文件就別那麼認真對待,總之全部填好就是了!」

貝聿銘的啟發

這股熱情和衝勁,源於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的啟發。Raymond坦言,最初選讀建築,除了因為喜歡畫畫,也出於實際考慮,認為這是比較有保障的專業學科。直至1991年有機會到外國深造,他二話不說決定要到其兒時偶像──貝聿銘位於美國的公司,此行也意想不到地由「追星」變成契機。「當時有人說『貝聿銘唔hit啦,去Foster(英國建築大師Norman Foster)吧!』,但我堅持要去見見貝氏。」當年已七十多歲的貝氏,不似其他「神檯級」建築師退居幕後,相反仍然事事親力親為,着緊非常,經常在模型房間走來走去,「我當時心想,那個年紀的我應正值當打之年,何以我卻沒有這投入感呢?這一趟行程,令我明白到建築不只是建築物,而是內藏很多智慧和處世技巧。」

1991年Raymond到訪貝聿銘,更有幸安排跟貝氏會面約一小時,令他獲益良多。(由馮永基提供)

最「難過」的禁區

在建築署工作期間,Raymond曾負責過不少項目,包括臨時西九海濱長廊、尖沙咀海濱、大會堂底座及紀念公園等。當中最難做的,要數一般人都沒有機會進內、甚至不知道其存在的機場「香港特區政府貴賓室」。這用以接待國家元首、政要等的房間,由Raymond操刀的設計,要經過禮賓處、行政署、工務部門、機埸統籌財師、財政司司長布、政務司司長等關卡,每一關都很難過,最大原因是先入為主的不信任:「當時政府建築師被人視為不夠級數,但政府又不能隨便欽點其他人去設計。」他回憶指自己當時是帶着辭職信去完成這項目的,如通過不了便辭職。他又指,英殖時期的殖民政府層級不及現在般多,當時還可一行人,包括官員跟建築師一起去見衛奕信、霍德、麥高樂等高官,現在卻會隔一層,親切感是少了。

機場內「香港特區政府貴賓室」,為了展現香港特色,Raymond以糅合中西特色的水墨畫和雕塑藝術點綴,包括張義先生的雕塑作品,最後幾經辛苦過關斬將,令貴賓室終於在機場開幕前的凌晨完成。(由馮永基提供)

全球化下 全球年輕人難向上流

2008年退休後,Raymond轉為投身建築教育工作,因而接觸不少年輕人,對於社會上的世代之爭,以及年輕人欠缺上流機會等等問題,Raymond認為萬惡之源是電腦。「年輕人難以向上流是全世界都面對的結構性問題,自從有了電腦,科技的發達導致很多中、底層的職位,以及行業逐漸消失,如會計、打字、秘書、中介、售樓等等,變相令有能力的人獨佔鰲頭,沒有能力的就連生存都難,趨向兩極化,正如從前建築師很難才可接到外國的項目,現在只要一通電話、一個電郵便成,令有名的建築師得到來自全球的項目。」

雖然已退下火線,但Raymond對於香港仍然有火,他認為現時香港建築之中,「生」(出生)的醫院、「死」的火葬場和靈灰安置所都不失禮,唯獨在由老到安息前的地方,即安老院和殯儀館,仍是慘不忍睹,這也是近十年建設署投放大量心力於「死人建築」的原因:「有生之年一定要做好『死人屋』,讓人有尊嚴地離開世界。」

 

《誰把爛泥扶上壁 你所不知的香港建築故事》

作者:馮永基

出版:中華書局

退休後,Raymond仍積極投入建築教育以及現代水墨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