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異國實習 難忘博物館就是生活

撰文:雷安琪
出版:更新:

旅行,是件個人事。一百個人,便有一百種旅行的方式,一百種看世界的視角。當滿腦新奇鬼主意的設計師遊走在異國街角,會有什麼特別的觀察?世界另一端的風景,又會為他們帶來哪些創作養分?
【Designer's Travelogue】一欄,帶你鑽進設計師的背包,一窺他們的私密遊記。

(受訪者提供)

參觀博物館,向來是創作團體Miro創辦人Rony旅行的必備節目。別人計劃行程,首要搜尋景點與美食,她卻獨留意有哪些非看不可的展覽。年前奪得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獲資助到德國Vitra Design Museum實習,竟有機會到最愛的博物館內部作策展工作,展開為期一年「半工作、半旅行」的生活。這次,遊歷的步伐慢了,帶回的除了一整個貨櫃的「戰利品」,其體會及留在腦海中的異地風景亦較以往更為深刻。

圖為Vitra Design Museum外的鞦韆裝置,當地人樂在其中。(受訪者提供)

Vitra Design Museum位處德國西南的邊境小鎮Weil am Rhein,與法國、瑞士接壤,當地沒甚麼好玩的旅遊景點,最多的正是博物館,香港友人紛紛喊悶,她卻樂在其中。「我住的地方很近瑞士的巴塞爾,該地無受過戰火洗禮,建築物和博物館都保存得很好,很多高質素的博物館,像是放滿了手造木製公仔的玩具博物館,還有Museum Tinguely關於味道的展覽等,全都很好看!」

Rony在實習期間有機會參與博物館日常的各式工作。(圖:受訪者提供)

展覧態度大不同

作為設計師和參展常客,Rony過去在香港亦試過策展,但參與大型展覽的討論、搜集資料、與藝術家聯繫、處理展品等整個純策展過程,卻是首次。一年下來,她更明白為何國外的展覽總是比較好看。「最大分別是時間。Vitra有四個策展人,每兩年負責一個為期半年的展覽,他們仍覺得時間不夠用。反觀香港的設計展覽大多只有三至四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籌備,欠缺了有趣、吸引的角度和概念,將展品攤放出來便算。」

著名設計師夫婦 Charles & Ray Eames 的象椅獲得悉心存放。(圖:受訪者提供)

看一個地方如何辦展覽,更可了解當地對於創作的態度。Rony曾試過在香港參展,寄回來的作品完全損毀,主辦單位既沒賠償,亦沒道歉。人在異國,親眼見到博物館以及參觀者對於展品的尊重,更是讓她份外感慨。「展品的儲存已非常認真,除了配戴手套的指定工作人員,其他人絕不可碰;當地人不分大小,一走進展覽館便會立即肅靜和專注。香港則無論觀眾或是策展人,大多都欠缺這份尊重展覽的意識。」

這份意識,在當地其實是自小培養的。博物館在其文化中佔有重要位置,不但是一家大小周末的家庭活動,讓小孩早早就接觸經典設計,了解設計背後的故事;舉辦的節目像是一年一度的博物館夜,全年會有一天博物館開至午夜;或是暑假在場外草地辦音樂派對、放映電影等,更是全城參與的盛會。Rony閒時愛像當地人一樣坐上古老的電車,逛逛跳蚤市場,簡簡單單的生活,卻處處反映著當地珍惜和愛護舊物的特性。

Rony實習期間見證了三個展覽,心血付出得最多的是Making Africa。(圖:受訪者提供)

一櫃家具作手信

 

平靜的生活中亦有趣事,日日夜夜對著最愛的傢俱設計,一知道可享受員工折扣,Rony當然難以「忍手」。「剛巧我們要搬工作室,都要買傢俬,有藉口入貨。」傳了相片和簡單三個字「買!買!買!」的短訊給拍檔Micheal後,就直接寄了一整個貨櫃的傢俱回港,當中包括3.6米長、獨一無二的Jean Prouve的特製木枱,可惜最終入不到工作室電梯,Micheal需進行「二次設計」切割木檯,叫Rony心痛不已。

這一年,Rony直言並沒有刺激奇遇,卻比過去的旅行感覺更加舒服,過程中能好好反思自己的角色,在策展和創作兩者配合,希望日後有機會用更好的方法表達概念,吸引更多人去了解設計為何物,慢慢培養起香港人尊重創作的意識。

能認識專業認真的策展團隊,是Rony(下左四)這一年最大的得著。(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