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RIP,設計師能為難民做什麼?(上)
還記得3歲敘利亞男童Aylan伏屍海灘的畫面嗎?雖然那些RIP已經因無數有用或無用的資訊沈底,但難民問題並沒有隨著媒體鏡頭的轉向而消失。比起無數的RIP和空洞的政治口號,他們更需要深刻的理解,及實際的解決辦法。善於解決問題的設計師,又能為難民做些什麼?
到難民營「走」一轉
人道救援的老行尊Kilian Kleinschmidt近月在一個訪問中說:「我們在中東建造難民營——用以存放人的設施;難民們卻為自己建造一座城市……難民營是明日的城市,他們平均在難民營待17年,是整整一代。」
的確,世上不少難民營已有好幾十年歷史,比不少城市更具規模,甚至有難民營索性融合到鄰近城鎮,如巴勒斯坦的Deir al-Balah。但大部分難民營組織仍然只視難民營為短暫收容所,只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所需,難民於是各施各法,在營內規劃出街道,開設商店、消閒娛樂場所,自行重建正常生活。
最近在荷蘭設計週勇奪兩獎的互動網站Refugee Republic,便嘗試以插畫、攝影、現場收音、影片等多媒體元素,設定不同路線,帶領觀眾隔空遊走位於伊拉克的Domiz難民營,了解難民的日常生活、商業運作、建築設計等。
走完所有路線,就像看完一套互動紀錄片,節奏步伐隨自己選擇,令人更容易進入劇情。製作團隊Submarine Channel指,希望透過這種互動令觀眾有置身現場的體驗,而且看到的不只是可怕的場面,而是日常生活形態:「工作、愛、家庭、娛樂,我們最想發掘這些生命中的重要主題。」
瑞典式難民屋
難民營的可持續性發展,對很多人而言是難以理解的矛盾概念——既是暫時性建築,又何須可持續?但對於曾管理全球第二大、惡名昭彰的Zaatari難民營的Kilian Kleinschmidt而言,可持續性發展才是硬道理,曾大膽地提出在難民營中設立fab lab(fabrication laboratory),設置3D printer,好讓難民自製生活用品,自給自足。
雖然fablab概念最終因為「為什麼難民要懂得用3D-printing」這樣的迂腐思想而沒有成事,但跟他一樣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的,還有我們熟悉的瑞典品牌Ikea。
去年三月,由Ikea Foundation和UNHCR合作的Better Shelter正式投產——高六呎,約200呎的小屋可住五人,比一般脆弱帳篷紮實得多。每間屋均配備太陽能電熱板、蚊帳、燈、通風口,以及其他難民營所沒有的有鎖門,還他們一直被剝奪的私隱保障。Ikea的拿手好戲平板包裝(flat pack),把整間屋拆件放在紙箱,方便運送,開封後只需四小時裝嵌,預計可用三年。自三月起,Better Shelter已經用於希臘、伊拉克、尼泊爾等多個地方,供不應求。雖然只有200呎供五人住的小屋仍然難以稱得上舒適,但也許比香港的無家者要睡在垃圾站上蓋來得有尊嚴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