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醫道】洗腸排毒知多點
「灌腸」「浣腸」排毒,在世界各地一直都有支持者。這幾年間,本港亦有不少人在家或到洗腸中心進行有關療法。浣腸是「洗腸」的專門名詞,指用洗腸儀器進行徹底清洗,過程中使用的水量多達2公升至30公升。而「灌腸」則指家居洗腸,每次灌入腸裡的水量只有700cc至1000cc。原理是將與體溫相近的純淨水,以適當的水壓,灌入結腸中,稀釋、軟化結腸內的糞便,然後再將之大量排出。為什麼要洗淨大腸?相關的理論認為,因食物渣滓及新陳代謝物停留在腸內時間過長,成為害菌及寄生蟲滋生的溫床,產生大量毒素,引致百病叢生。
「洗腸」被視為自然療法的一種,不是近代才發明出來,而是有久遠歷史。註冊中醫師陳俊傑提出:「古代中國也有以豬膽汁或蜂蜜灌腸,根治嚴重便秘或溫病,達清熱解毒之效。但原則是點到即止,只為了解決急病。」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 「猪膽汁方,大猪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
古埃及塞無花果導瀉
灌腸可追尋其歷史至古埃及時代,當時祭司充當醫師的角色,研究過不少治療便秘及導瀉的方法,塞以「無花果、海鹽、羅望子果實、蓖麻子」等作導瀉,他們認為病從口入,吃入腹裡的食物含毒素,要定時導瀉。「腸道淤積而致病」的想法,並不是今天才出現。
羅馬帝國時期早有灌腸器,十六、七世紀洗腸藥物及灌腸工具更是普及,甚至是歐洲不少家庭的必備用品。歐洲有法王路易十四一生灌腸二千次以上,中國也有宋美齡一生習慣灌腸,他們是人類灌腸歷史中反複被提及的名字。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出現「咖啡灌腸」,用作減輕傷者痛楚之用。其後1930年,葛森醫生利用咖啡灌腸排毒,這套療法仍為現在的人所信奉,在Google搜索灌腸時,「咖啡灌腸」二字出現的次數非常多。
用家:就是想它維持乾淨
退休人士田少及寶貝,二人從2007年開始食素,2010年轉為八成生機飲食(Raw Food),在周兆祥博士開辦的「生食課程」學習「鐵三角」,結合生食、斷食和灌腸三者,追求改善身體狀況。根據他們的經驗分享,他們在了解過「灌腸」的原理後,便開始到洗腸中心洗腸,一年後,學習在家灌腸,隔天或每天灌腸一次。自言富有冒險家精神的寶貝,從前也曾害怕「塞野在肛門及灌水」,但試過第一次洗腸,見著腸裡的宿便如排山倒海,從此就愛上「灌腸」。
寶貝說:「朋友問,你們已經食生,也做過十次排毒療程,為什麼仍要天天灌腸?我回答,就是想它維持乾淨。」他們認為,人體有自癒能力及免疫能力:「病是吃出來,其實每個人天生就身體健康,但因為食錯,令身體有事。」「病從口入」、「腸道淤積而致病」這概念歷久不衰,也是人重新對身體、飲食習慣開始有點自覺。所以你見,生食灌腸的人特別樂此不彼地觀察大便,甚至對自己軟綿綿的大腸引以自傲。田少和寶貝非常信奉生食「鐵三角」,再結合運動及正常作息,自覺身體比從前健康多了。
中西醫:小心風險
記者詢問過西醫及中醫,對於洗腸及灌腸的意見,腸胃肝臟專科醫生周文輝指:「西醫沒有這種『毒素積聚在腸道』的講法,身體所不需要的渣滓、新陳代謝就自然排洩,人體天生有此功能,留在身體多幾小時,是否真的對身體有影響呢?沒有醫學證據顯示洗腸對身體的好處,反而有不少風險,如令電解質不平衡,出現脫水,或者增加感染機會,甚至出現併發症。正因為它有風險,又沒有證據顯示效果,一般西醫或腸胃科醫生不建議進行。」
中醫師陳俊傑則認為,在中醫角度,洗腸不算常規療法,身體出現極端病況,如嚴重便秘,才會進行。「國內中醫院發展用金銀花清腸,讓腸道直接吸收藥物,但一定需要經醫師斷症,並由專業醫護人員進行。進行療程時,也會額外用藥,做好防治,例如防止失禁,防止腸道出血或刮傷等。」對於身體積聚毒素的說法,陳醫師認為:「中醫也有講毒,很多東西也有毒,但解釋不清楚什麼謂之毒。」也建議可用溫和手法方便大便暢通,如一星期吃一天白粥。
立法會醫學界議員梁家騮指出,「洗腸」已是認可的醫學程序,除了服用洗腸藥物,以腹瀉方式清洗大腸外,現代西醫也有用肛門灌水的方法進行洗腸。「當病人出現嚴重便秘或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醫生有可能會選擇肛門灌水方式,進行治療。」醫生對便秘個案,先為其診治,了解病狀,才能決定治療方法,「大腸癌或糖尿病也會引致便秘,沒有經過診治進行灌腸存在風險。」梁家騮認為,衛生署應該執法,要求必須有註冊醫生的監督或簽名才可進行洗腸。
在香港,越來越多人信奉自然療法,然而政府暫未無對「自然療法」有任何監管或註冊制度,對「洗腸」也並無特定法例規管,令消費者自行承擔可能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