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濕有指標 天文台話你知

撰文:黎頌詩
出版:更新:

每年3至4月間,霧鎖香江的美景例必出現。看到此情此景,「嘩,好濕,要開抽濕機!!!」這也是標準反應吧。特別觸動大家的神經的,還有天氣報告中的濕度資訊。「今日,相對濕度98%……」這肯定是潮濕啦,那80%呢?又算潮濕嗎?有霧是潮濕,理所當然,沒有霧,是不是又好一點?

在奮力與濕氣對抗的你,可先要認清我們這春天必至的「宿敵」 ── 濕!

iStock

相對濕度會高於100%嗎?

簡單來說,相對濕度即是指空氣中水的含量,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李新偉解釋,就像濕了水的毛巾,空氣中也有空間去儲存氣態的水分子。理論上,0%是指空氣完全不含水,相反,100%就即是含水量飽和。可以超過100%嗎?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高於飽和就會成液態水了。

相對濕度多少才算濕?

我們對是否潮濕的判斷,很多時都是以肉眼看到的霧氣,又或是天氣報告中的「相對濕度」作依據。怎樣才算天氣潮濕?原來香港天文台是有特定準則的。「85-95%屬於潮濕,95%以上,就是非常潮濕了。」認著這85%就最有指標性了。

大霧就是潮濕?

霧的出現,原來重點是溫差。(iStock )

這個潮濕指標,確是錯不了,問題是,我們總以為沒有霧,便沒那麼潮濕。李新偉指,這理解是錯的。霧的出現,是因為暖濕空氣經過溫度相對較低的海面,低溫會令空氣中的最大含水量降低,本來未達飽和的水含量提前飽和,高於飽和的水因而釋出。但若沒出現這溫差,霧沒生成,也不代表空氣中的含水量較低。所以沒有霧的春日,也別忽略抗濕。

牆身出水因太濕?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李新偉指,冷飲杯身出現水珠,原理跟牆身「出水」相似。(iStock )

這又錯啦!李新偉說:「重點是溫差。」原來,跟霧生成的原理一樣,是牆身、地面等的溫度跟大氣溫度有差距,較冷的牆身,令水氣的飽和點降低,鄰近的空氣中的水氣提前凝結,讓大家誤以為水是牆「出」的。李新偉還告訴大家一個有趣的現象:「今年牆身出水的情況應較少。」原因是今年回暖的情況並不太劇烈,牆身有時間同步回暖,溫差不大,就「出」不了水,當然天氣也是一樣的潮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