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不住的功架】30年開鎖匠 手法決定工具
撰文:利銘滔
出版:更新:
1997年,香港回歸,當時不少港人選擇移民海外,黃瑞昌的哥哥也不例外,開鎖店黃華記便留給了黃瑞昌,也因而令他「的起心肝」,開始深入鑽研到底鎖為何物。
攝影:潘思穎
由認鎖匙、配鎖匙到拆鎖膽,他每天練習10多個小時,晚上趁家人睡着還到廁所練習開鎖。熟能生巧,黃瑞昌基本功練得紮實,開鎖自然快手,他帶點自豪地說:「我一個月內練到幾乎什麼鎖都可以開到。」
鎖匠應該要有自己打造或改裝的工具。
鎖膽有闊有窄,門的構造也各有不同,長身的工具在開木門時可能會被門鎖下的手柄妨礙。而且門鎖多在右邊,鎖匠必須練成左右開弓同樣順手,這些開鎖遇上的困難,都令黃瑞昌思考如何更方便自己工作,啟發他改造工具。
要改造合心意的工具也殊不簡單,為免膽手斷裂,他要先把焊枝燒紅,置於小砧板上,全神貫注地用鎚不停打磨一小時,成功率大約五成。
每件自己打造的工具都是珍貴的寶物,而打造過程其實是開鎖經驗的累積和思考,開鎖技術自然會提升。
當武功到達高境界便能無招勝有招,而黃瑞昌現在開鎖也可以不用膽手,「現在發覺開鎖最重要是力度,只要力度正確,我用一字頭的螺絲批也能開鎖,開鎖時間也能準確得用秒數計算。」他對坊間一些開鎖師傅略有微言:「有些人根本不懂得開鎖,開不到鎖就撞門,撞門不成就粗暴地用電鑽破門。」可見工具的不同,已直接反映了鎖匠的手法和結果。
黃瑞昌不擔心電子鎖的興起會令鎖匠專業沒落,他反而覺得最大問題是,鎖匠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作為香港鎖匠從業員協會主席,他一直努力爭取政府為鎖匠發牌,保障行內專業:「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我上門開鎖快則幾秒,最遲也在15分鐘內解決,這些都是不停苦練的成果,有實質數據支持,理應受到尊重。可惜我們爭取了7年,政府依然懶理,還被不少用電鑽破門的人做爛市。」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