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部電影看青少年自殺問題 band 1中學紀錄片曾掀轟動
今年初春,比陰雨更寒心的,是以下的數字:2016年3月5日至9日,短短4天,已有5起本港學生自殺案,最小的僅12歲。
除了讓自殺新聞洗版facebook,我們還能做什麼?反思 ── 反思是否給予青少年正確的愛與保護,令他們自由快樂地成長。
不少電影人都嘗試用影片探討青少年成長背後的阻礙:家庭貧困、校園暴力、社會歧視、性早熟……若想伸出援手,不妨從了解他們的煩惱出發。
《四百擊》(The 400 Blows)
導演:法蘭索瓦.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
《四百擊》是法國新浪潮導演杜魯福1959年拍攝的電影,以其自身作藍本,它講述了少年安坦.但奴(Antoine Doinel)的成長煩惱。作為一個私生子,安坦像灰姑娘一般睡在逼仄的樓梯間,每晚負責倒垃圾;在學校裏,他也因性格內向、叛逆而遭受老師的體罰,甚至為了逃課而撒謊說母親去世了,唯有與好友蘭尼(Rene Bigey)結伴逃課、吸煙、偷盜,結果,安坦被抓進青少年看管所,失去自由……
電影情節看似波瀾不驚,卻由細節串聯描繪出少年被父母疏離後最大的問題,即迷茫。失去了父母關愛的安坦,並不懂成長的意義,不斷尋找生活的目標,卻不小心迷了途。而學校的高壓教育,更是錯誤地激將了迷途少年,逼得他越走越遠。電影最後,安坦奮力逃出看管所,一直跑,一直跑,也並無方向,直到他望見大海——一望無際的海,好似他的成長,漫無目的,於是,他迷茫地回望,對著鏡頭,沉默。
而這沉默,也成了該電影最經典的鏡頭,仿佛在代替少年追問,前方的路,他該怎麼走呢?
《露茜妲》(Rosetta)
導演:尚皮雅.戴丹、路克.戴丹(Jean-Pierre Dardenne,Luc Dardenne)
少女露茜妲並不美麗:身材略胖、蓬頭垢面、打扮也不入時,不下雨也著雨靴……而且她還窮得要住露營地,必須不斷打工養家,照顧濫交的酒鬼媽媽。她故作堅強,從不微笑,也不接受男生示好,甚至為了搶奪工作機會而背叛唯一好友……種種生活壓力令她崩潰了,當她下定決定緊鎖門窗、開煤氣自盡時,卻意外發現,煤氣因欠費而被切斷。貧窮少女連輕生也如此艱難,這戲劇性的轉折,就是導演想帶出的重點 ── 貧窮給青少年成長帶來重壓。
該片的導演戴丹兄弟是比利時寫實主義電影創作者,一向關注青少年成長問題,導演過許多此題材的作品,戲中年輕人包括移民、失業及收容所的居民,其中《露茜妲》(Rosetta)與《半熟爸爸》(L'Enfant)分別在康城電影節上榮獲金棕櫚獎。
《中學》
導演:張虹
《中學》是香港導演張虹2003年的紀錄片,以直接電影方式(靚觀默察式的記錄,不打燈,沒有旁白),將香港中學生最真實的生活呈現在觀眾眼前。她選了香港一間band 1學校,每天在校內保持長時間拍攝,從中捕捉學生某些值得關注的自然狀態。電影劇情看似平凡無奇,卻在當年引起轟動 ── 它給予觀眾做旁觀者的權利。也許中學的一切都已成規矩、習慣,但當人從中抽離出來,並認真審視它時,才會發現其中隱藏的問題,從而進一步反思自己的行為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