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然壹居 剖析六大人性設計 反思建築本質
房屋是生活必需,但在香港的特殊環境下,每逢有新住宅項目上場,大眾多傾向關心樓價、呎價,建築設計本身從來難成焦點。近期城中熱話煥然壹居,因屬市建局首個資助房屋項目,申請條件和樓價被討論得沸沸揚揚;作為市建局第一個自行斥資興建的項目,在自負盈虧的運作下,質素定位與私人發展樓宇看齊,卻能走較少見的平實路線,不見發水元素,反而有不少環保、以長者及睦鄰關係為本的設計,這些看似較人性化的建築考量,為何能出現在現今利潤掛帥的地產項目中?便需要從其源由說起。
無需顧及公開市場 造就人性設計煥然壹居的出現,本來是為向受重建影響的業主,在獲得現金補償之外,以市值提供多一個「樓換樓」的選擇,住宅單位本不作公開發售,故在設計初期,市建局曾邀請香港建築師學會探討項目應顧及的設計元素,亦在受影響的舊區進行民意調查,雖然訪問人數只有千餘人,但收集到的意見皆傾向單位以實用設計為主。
舊區講求社群連繫,當中不乏長者,既已有這些預定的「買家」,為了回應這些用戶的需求,才比其他重建或私樓項目較易採納這些以「以人為本」、平實的建築設計,例如在地面中央平台設立活動室、太極活動區等社區設施,增加居民走動、鄰舍見面的機會;又在景觀最為開揚的頂層,一反普遍被設計成利潤最高的海景或複式單位,將三座樓宇連接成為住客會所和綠化天台,成為半公共空間,讓所有居民享用。
正因為煥然壹居的最初定位為不會在公開市場中發售,只用作「樓換樓」,無需顧及獲得市場的最大利潤,成品才有機會較貼近建築設計的本質——不以利潤主導、人性化的房屋設計,項目甚至能大幅提升綠化覆蓋率,從通風、選用耐熱、耐用建築物料、減設奢華設施,以達致16%的節能之效。
反思房屋設計本質
雖然如此,煥然壹居作為「樓換樓」項目卻未見果效,因樓價太高,業主收到的賠償難以真正「樓換樓」,要加錢才有機會換到同等呎數的單位,至今13個因重建而被收購的舊區,無數受影響業主中只有8名參與「樓換樓」,參與率不足2%,可見這種方式並不完全切合舊區居民所需。直到去年,市建局主席蘇慶和宣佈煥然壹居近七成單位,將轉為資助房屋以市價八折出售,解決房屋空置問題,亦讓這批單位以另一種方式讓其他市民購買。
項目近日開放三十多個單位予公眾參觀,市民反應似乎因高企樓價而未算熱烈;但樓宇設計方面,除了低層採光不足,房間面積偏小等,外界反應多屬正面。煥然壹居作為「樓換樓」或資助房屋項目的安排仍具爭議,但其平實、反璞歸真的設計,無奈地成為香港住宅樓盤少見的「清泉」,或可讓大眾反思香港房屋的設計原點是為了人,還是為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