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台長專訪】氣候變化殺到 岑智明:教大家有事時識點行動

撰文:尹淑君 藍善婷
出版:更新:

極端氣候近年引發的災禍襲捲全球,去年夏季,就有多個風暴活躍於西北太平洋,東南亞多個國家受災,暴雪也直撲北半球,瀑布凍結成冰,同時在南半球有熱浪侵襲,大批動物熱死。現在是挽救氣候變化正是關鍵時刻,《香港01》今集與天文台長岑智明專訪,大談氣候變化之中,天文台的角色又是如何?

極端天氣在世界各地出現。(St. Catharines G&CC@Twitter)

在上午8時,天文台錄得氣溫16.1度,相對濕度為百分之79;香港今早市區氣溫介乎15至16度,預測今日大致天晴,日間最高氣溫約20度,吹和緩偏東風,初時離岸風勢清勁。而農曆年初一的預測顯示,當日氣溫最高可達23度。(按此閱讀:【天氣預報】濕暖天氣迎豬年 2月中前無冷風

提供數據供部門作規劃

天文台長岑智明早前接受《香港01》專訪,由個人談到天文台的工作,而關於氣候,近年大家最常提並成為國際關注議題的「氣候變化」,其實亦是天文台必然涉及的範疇,究竟這個看似無形的議題,天文台是如何作出回應?在緩減氣候變化及應對極端天氣上,天文台又是否有妙計?

面對超級風暴,堤壩等基建需要加強。(資料圖片)

望市民危急時不會束手無策

岑智明就解釋,其實回應氣候變化,減排只是其一,對社會來說,還要有適應(Adaptation)的過程,即是基建或者是社會的應變方式,例如將來溫度提升後,大家需要更強的冷氣機?興建更多發電廠?還是要建築物更加綠色以節省能源?又或需要加強堤壩等基建?這些便需要天文台的評估和數據 ,以及不同部門的努力。

他更強調,市民要有應變能力(Resilience),「其實這更加虛無飄渺,有事發生的時候,大家是否懂得行動,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但這正是透過公眾教育、長期培養可以發揮的,不是到了危急關頭才束手無策。因此,天文台希望透過氣象冷知識、facebook和一些不同的活動等,令市民有正確的了解及心理準備。

環境局近年用大嘥鬼宣傳不少環保訊息。(環境局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