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台東米農收集大數據 打造新農民曆應付氣候變化

撰文:尹淑君 藍善婷
出版:更新:

氣候變化是近年全球最為關注的議題,極端天氣的出現,除了影響生活,更影響糧食生產,農業更是首當其衝。以往農夫可能透過節氣變化和觀天等傳統方式來預測天氣變化,但民間智慧在大自然慢慢失效,那又是否有新招來應付天氣的變幻莫測?關鍵可能是「大數據」。
台灣有初創科技公司,去年起跟台東池上鄉的米農合作,透過在稻田內架設一系列監控雨量、溫度和土壤成分的感應器,收集數據分析,同時結合區塊鏈技術,希望能利用數據建立資料庫,幫助農民改善收割周期,長遠更期望能重建台灣的稻米市場。

台灣台東的池上鄉,以生產稻米而聞名,「池上米」享譽國際,池上米過去在日據時代是進貢日本天皇的米,故被稱為「貢米」。而池上鄉位處花東縱谷最純淨自然的稻米產區,在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間及新武呂溪流域河谷平原上,平均高度為海拔300公尺。由於池上鄉水田土壤肥沃,溪水夾帶著豐富的有機礦物,鄉內更有全台灣唯一的內陸淡水沼澤「大坡池」調節水位,令「池上米」格外好吃。

台灣台東的池上鄉,以生產稻米而聞名,「池上米」更是享譽國際。(池上禾穀坊FB專頁)

稻田加裝氣象監測系統

不過,再好吃的稻米都會面對天氣因素而影響收成,而近年氣候變化,更令農業生產難以應對。台北新創公司奧丁丁(Owlting)去年起就跟台東池上鄉的米農魏瑞廷合作,在其有機稻田安裝一套監測雨量、溫度和化學品的感測系統,再透過Wi-Fi路由器及奧丁丁的系統,提供線上數據,使消費者得以監控有機稻田的種植過程,並引來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就此協作,作出專題報道。

然而,如此模式其實早在西方農業生產中應用,外國有拖拉機公司會在產品上安裝感應器。歐美亦有愈來愈多農產企業,透過記錄生產過程,再打造本地生產或有機栽種來吸引消費者,在台灣政府支援下,甚至亦有農業研究人員已利用感應器蒐集水果栽培數據。

系統將監測雨量、溫度和化學品,再透過Wi-Fi路由器及奧丁丁的系統,提供線上數據,使消費者得以監控有機稻田的種植過程。(池上禾穀坊FB專頁)

至於奧丁丁的目標,就是希望建立起一個不斷成長的資料庫,讓農民最終得以改良他們的生產週期,在奧丁丁的協作下,安裝感測器的農民可獲得提供數據的費用,保險公司亦會獲得資訊並建立相應定價系統,如此的合作方案,或可能導致大米市場重組。

加裝感應器的好處之一,是令米農能夠更容易推銷自家生產的有機米。(池上禾穀坊FB專頁)

氣候變化令舊農民曆失準

事實上,奧丁丁的CEO王俊凱曾是Google資料庫工程師,他的目標之一,更是來自對區塊鏈技術在付費、旅行和餐飲上的運用經驗,希望發展出而套為保險公司使用的工具。與此同時,由於台灣政府開始推動農民保險,希望減少每次風災後由中央作出的支援補貼,農民也不想付保費,保險公司也缺乏足夠資訊建立訂價系統,現時奧丁丁的產品,似乎可令雙方一拍即合。

而在米農而言,加裝感應器的好處,是能夠更容易推銷自家生產的有機米,因為食品供應鏈的透明化,將提升池上米在品質保證上的地位;而在經濟因素以外,原來米農亦明白,傳統農民曆上的時間,在氣候變化下已變得愈來愈不管用,更他們相信,新感應系統收集到的數據,可幫助他們建立出新的農民曆,並將成為未來告訴他們怎麼栽種作物的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