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冷知識.解構山竹】風暴潮破記錄 香港為何仍算避一劫?
2018年步入最後倒數,盤點今年襲港颱風,9月底的超強颱風山竹必然高佔榜首,且留下多個氣象歷史記錄,例如風暴潮。香港天文台再發布新一集「氣象冷知識」,為「山竹特輯(四):風暴潮(下)」,重返另一受風暴潮重創的地點杏花邨,由居民重組當日風暴潮來襲的經過,同時解構原來今次山竹引發的風暴潮,雖然寫下歷史紀錄,但幸好有兩大因素,令香港人算是避過一劫,否則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最新一集「氣象冷知識」之「山竹特輯(四):風暴潮(下)」,一開首就透過居於港島東區杏花邨多年的居民之口,來帶出山竹所帶來的風暴潮之威力,居民形容海水的威力「是住了多年曾遇過好幾個十號風球都未曾遇過」。
風暴潮下,杏花邨海濱長廊在山竹過後留下一片頹垣敗瓦,據居民比憶述,當日海水湧上岸的情況,較2017年時天鴿更嚴重,令雖然身處高於水平面位置,但卻跟處身海中如同一樣,而邨內停車場被海水灌入後,更有汽車在水中漂流。
颱風除風暴潮更會引巨浪
根據天文台數據,山竹襲港當天,在鰂魚涌的監測站錄得最高潮水高度是3.88米,是該站有記錄以來第二高,但如果單計風暴潮的高度,則寫下1954年有儀器記錄以來的新高。
影片中解釋,颱風除會帶來風暴潮,亦會引起巨浪,故評估時不單要參考潮汐站所量度出的水位上升高度,更要考慮巨浪拍岸的威力,而浪的威力又會受海岸線形狀、座向、海床深度等非天氣因素影響,所以不同地點便會有很大差異,而山竹襲港時,杏花邨便出現巨浪拍岸的情況。
天文大潮水位將多升一米
不過,原來沒有最嚴重,只有更嚴重,當大家以為山竹帶來的影響已經是超乎想像時,卻原來我們算是幸運因為實是避過一劫。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陳世倜解釋,由於當時屬小潮時間,潮水漲退幅度較窄,當日潮水約在海圖荃準以上1.5米,而天鴿來襲時就剛好遇上天文大潮,當時水位再高接近一米,故如果山竹在大潮時吹襲,風暴潮帶來的影響與破壞便會嚴重得多。
海水變暖未來風暴潮威脅更大
另一個幸運因素,是曾經有預測山竹會橫過呂宋海峽直撲香港,若然如此,山竹便沒有經登陸而減弱,更威力將更強勁,預期水位便會升得更嚴重。幸好,山竹最後移動路線出現變動,香港才再次逃過一次更嚴重的天氣災難。天文台就曾作出估算,在所有不利因素下,維港水位有機會上升超過5米,而吐露港水位更會上升超過7米。
餘下的問題,是由天鴿到山竹,風暴潮威脅似乎在不斷增加,未來是否會有更強勁的風暴潮來?原來就要視乎氣候變化問題。陳世倜直言,海水變暖令整體海平面上升,而熱帶氣旋的能量主要來自海洋,所以在海水變暖後,可以預計未來將會出現愈來愈強的颱風,在這兩個因素下,香港將來面對風暴潮的威脅會日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