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警告|天文台增大暴雨及特大暴雨用詞 分別代表雨量多少?
近年本港極端天氣頻發,天文台在網頁表示,由於近年的雨勢遠超市民的認知,當雨勢超越「黑雨」的雨量指標時,即1小時超過70毫米時,會發出特別天氣提示通知市民高度戒備,更為此定義兩個新詞彙,分別為「大暴雨」及「特大暴雨」,即1小時雨量超過100毫米或140毫米的雨勢。
天文台自1984年建立自動雨量站網絡以來,當中有9日達至特大暴雨,其中3日發生在去年及今年,包括2023年9月7日的「世紀黑雨」。當時天文台總部在晚上11時至午夜12時,錄得高達158.1毫米雨量,刷新了1小時最高雨量記錄。
▼5月4日 西貢大網仔路大環村段多車死火▼
天文台原文:香港的極端大雨
雨勢遠超「黑雨」雨量指標時 發出特別天氣提示
天文台表示,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會愈趨頻密,香港也不能倖免。例如2023年9月7至8日,香港出現極端降雨,對社會造成重大破壞,並打破三項雨量紀錄,包括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高1小時、2小時及12小時雨量,新紀錄分別為158.1、201.0及605.8毫米。
有見當時的降雨強度,遠遠超過市民對暴雨的認知,天文台決定在2024年雨季起,加強暴雨的信息發放,特別是雨勢遠超「黑雨」雨量指標時,即1小時超過70毫米時,會發出特別天氣提示,透過天文台網站及App通知市民需要高度戒備,更為此定義兩個新詞彙︰
.「大暴雨」指1小時雨量超過100毫米的雨勢,即紅色暴雨警告信號雨量(超過50毫米)的兩倍;
.「特大暴雨」指1小時雨量超過140毫米的雨勢,即黑色暴雨警告信號雨量(超過70毫米)的兩倍;
40年內有9日特大暴雨 去年及今年佔3日
天文台解釋,按上述定義,自1984年建立自動雨量站網絡以來,40年內不同地區共有103天錄得大暴雨,當中有9日更達至特大暴雨,其中3日發生在去年及今年。至於月份分佈方面,大暴雨或特大暴雨較多出現在5月、6月及8月。
天文台再翻查自1884年以來的1小時雨量記錄,發現大暴雨曾出現過8次,其中兩次更達特大暴雨水平。而首次在總部錄得的特大暴雨,發生於2008年6月7日「黑雨」生效期間,第二次則發生在在2023年9月7日的「世紀黑雨」。
特大暴雨具體成因和觸發條件仍是科研課題
天文台又指,特大暴雨的具體成因和觸發條件,目前仍然是個科研課題。但根據過往本港的案例,廣東沿岸地區大多受到低壓槽的影響。
「當低壓槽南北兩側的氣團性質相異,大氣低層的氣流會不斷在槽軸上匯聚,觸發對流發展。如果低層輻合能配合其他有利的大氣條件,包括充足的水汽輸送、不穩定的大氣、大氣中層,有擾動氣流和高空有強烈輻散的話,強對流活動甚或暴雨便有機會出現。」
2008年6月7日的暴雨,在早上開始影響本港,天文台一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歷時4小時20分鐘。而天文台總部在早上8時至9時,共錄得145.5毫米雨量,刷新當時最高的1小時紀錄。
當日廣泛地區錄得約200毫米雨量,大嶼山及市區錄得的雨量更超過300毫米,導致廣泛地區出現水浸及接獲39宗山泥傾瀉報告,道路出現阻塞,嚴重影響交通,往來市區及機場的陸路交通更一度中斷,大量航班出現延誤。最終暴雨期間有超過10人受傷。
▼9月8日 黃大仙中心北館及附近店舖水淹情況▼
2023年「世紀黑雨」打破天文台總部1小時雨量紀錄
至於2023年9月7日的「世紀黑雨」,由晚上開始影響本港,天文台發出有史以來歷時最長的「黑雨」,共維持16小時35分鐘,直至翌日下午才解除。
當時天文台總部在晚上11時至午夜12時,錄得高達158.1毫米雨量,打破2008年紀錄。而9月7日至8日期間,本港多處地區錄得超過400毫米雨量,港島東區及南區錄得的雨量更超過800毫米,全港有大量山泥傾瀉報告及60宗水浸報告,部份地方一度停電及停水。最終暴雨期間至少有兩人死亡,超過140人受傷。
▼9月7日 龍翔道在黑色暴雨警告下嚴重水浸▼
溫室氣體為暴雨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但發出預警極具挑戰性
天文台表示,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過度消耗地球資源,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不斷上升,加劇全球暖化,同時引致大氣的可含水量增加,為暴雨的發展提供更有利的條件,極端降雨事件可能變得越來越頻繁。
天文台又指,暴雨的生消可極其迅速,走向和落點存在極大隨機性,令提早發出預警極具挑戰性。現時較為有效的對策,為密集監測天氣雷達和自動雨量站,配合人工智能等技術,製作未來數小時的降雨臨近預報,以頻密評估香港各區的降雨分布。
一旦雨勢發展至大或特大暴雨時,天文台會透過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例如剛剛5月4日就是一個實例︰「過去一小時,將軍澳有特大暴雨,並已錄得超過140毫米雨量。預料本港東部部分地區短期內受特大暴雨影響。市民請高度戒備。」
天文台並指,為了減緩全球暖化及其帶來的影響,呼籲市民從日常生活入手,珍惜資源及減少浪費,為地球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