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中西有別 官媒:龍不再譯為「dragon」而是「loong」
甲辰龍年將至,周四(8日),央視網發文指出,近期很多網友曬出龍年活動照片,但從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龍的英文不再翻譯為「dragon」,而是「loong」。文章並介紹了loong的出處,並指出中國龍代表好運吉祥,西方龍負面的形象有別。對此,有評論指出,語言自信就是一種文化自信。
據了解,龍一字應該怎麽翻譯,學術界已經爭論了很多年,但從近兩年的語言運用趨勢來看,loong要明顯勝過dragon,不少海內外的商場、沙龍等公開場合的新年活動,皆採用音譯的loong,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也在報道中多次使用Loong,如將龍年翻譯為「Loong Year」,把龍舞譯為「Loong Dance」等。
央視網報道指出,據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彭萍教授介紹,19世紀初,英國傳教士馬什曼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了中國的龍,當時的注音用的就是loong。不過他後面解釋的時候,依然使用了dragon一詞。而馬可·孛羅的東方遊記中亦有dragon這個詞。從外形上觀察,馬可·孛羅認為中國建築上的龍和西方的dragon這個詞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後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出了史上第一部《華英字典》,將龍譯為了dragon,dragon這個詞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然而,多名對中國文化比較了解的西方學者,皆區分出dragon和龍的內涵的不同,總結而言,西方龍是「口吐烈焰+巨翅長鱗+烈性如火」,形象負面;中國龍則是「馬頭+鷹爪+魚鱗+鹿角+蛇身+沒有翅膀」,代表好運吉祥,「中國的龍更友好和善」、「西方的龍是一個巨型魔怪」、「在中國,龍的形象非常正面,是一種幫助人類的動物,是尊貴的」、「在西方,我們的龍形象幾乎都是負面的,非常糟糕,是殘暴的野獸」。
2005年11月,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評選結果公開,原本呼聲最高的龍落選,「譯龍問題」進入公眾視野,當中就存在龍與dragon在國際傳播上的誤解,「如果某天遇到龍,又不想冒犯它,最好還是叫它的中文名字the loong,而不是西方名字dragon」、「同樣,中國人是loong的傳人,而不是dragon的傳人」。
對此,內媒《極目新聞》發表評論文章,指音譯詞帶有源語所承載的文化印記,風俗習慣和歷史沿革,雖然看上去比較「陌生」,但其實更有利於對外的文化傳播。語言不僅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大眾思維的具體呈現,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和基因,是聯通世界的橋梁和紐帶,將中文表達翻譯成英文,是為了讓外國朋友容易看懂,而不是被曲解和誤會。所以,龍的翻譯也應該讓喜歡中國的外國朋友,真正地認識和了解中國龍,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
文章續指,語言和審美一樣,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着時代不斷變化發展的,語言文字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和源泉。從大家對dragon習以為常,到有人提出還是loong更好,到Chinese dragon成為一個折中的、糅合的選擇。變化並非一朝一夕,背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崛起,是一代代國人對中華文明的極度珍惜和高度認同。
文章最後強調:「我們以上下五千年的瑰麗文明為驕傲,我們也有足夠的信心將風雅、包容、深沈、浪漫的中國文化之美展現給世界。所以,我們也應該有足夠的底氣,將更準確,更有趣、更可愛、更形象的loong傳播開去,讓之更加鮮明響亮,更加深入人心,也讓更多外國朋友能夠明白,loong馬精神,loong騰四海這些話語中,蘊含著多麽真誠,多麽喜慶的祝福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