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遇「冷」賣不動了? 「沒錢、沒意思」成最大兩原因

撰文:鄭寧
出版:更新:

內地第十五個「雙十一」購物節已結束,2022年疫情期間各家平台便取消銷售額「戰報」公布,今年亦是如此。雖然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平台都發布數據稱,銷售額與成交量等有所增長,但仍無法改變今年是「最冷」雙十一,民眾感嘆「沒錢」,而且活動優惠天天有,已無需在雙十一購買。

據《上觀新聞》報道,百度指數顯示,「雙十一」的熱度是一年不如一年。其搜尋量在2017年達到峰值,此後逐年下降。今年更是達到「冰點」,峰值搜尋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60%,離曾經巔峰期的關注度更是差距甚遠。

在話題討論度方面,2019年「雙十一」相關話題在微博熱搜榜上的平均在榜時長一度達到464分鐘,將近8小時,而今年銳減到一半,平均時長不足3小時。並且,最火熱的話題竟是「雙十一是不是賣不動了」,有63%的網友甚至認為「雙十一」已無存在必要,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對於「雙十一」遇冷,通過微博的2800多條評可見,「沒意思」出現457次、「一年都有」103次、「每天有」89次,等有關字眼被反覆提及。這說明面對「雙十一」,消費者心態愈來愈消極,對平台行銷很難再做出衝動消費的行為。

有網民表示,內地購物平台每天都有各種「節日」。據天貓平台2023年的折扣安排可見,幾乎三分之二的日子都被納入各式各樣的購物節。除「雙十一」、「618」外,各式季節換購、節日特銷充斥著日常生活。例如今年3月,天貓平台就幾乎每天都有促銷。

且除遍地開花的折扣,直播帶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雙11」的吸引力。網民表示,「天天看直播,也都有折扣,該買的都買了,和『雙十一』沒什麼區別啊。」

《上觀新聞》報道指,早期「雙十一」之所以有較大討論度,多半是因其稀缺性,而當折扣、促銷日常化後,消費者便不再期待。有網民稱,「錯過了『雙十一』,還有『雙12』,元旦也能買,618也可以買,平日各種『520』,甚至清明節也有活動,不缺這一個購物節。」

另外,花錢信心不足亦成為關鍵因素,「沒錢」的相關評論最多,幾乎有四分之一的內容與此有關。其中一條獲贊數最高的評論便是:「沒錢,不想買,省省還能用。」這條評論獲得了其餘8000餘名網民的認同。

不過,儘管這個「雙十一」看似冷清,郵政快遞、實體商品網路零售額的資料均出現增幅。據《人民網》報道,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11月11日當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攬收快遞包裹6.39億件,是平日業務量的1.87倍,同比增長15.76 %。2023年11月1日至11日,全國共攬收快遞包裹52.64億件,年增23.22%,日均業務量是平日業務量的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