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OR住客摩擦?全國首個抱團養老實驗解散 屋主:分身乏術
2017年5月,杭州退休英語老師朱榮林和老伴王桂芬登報,招募數對60歲到70歲的老夫妻抱團養老。在嘗試共居養老的3年時間裏,他們住的歐式小別墅裡來去近30位老人。直到2020年初,疫情讓這個臨時團體被迫解散。
屋主王桂芬分享,「抱團養老」需要讓渡部分個人自由,她時常處理房客間發生的爭議和紛爭,「其實一開始大家來的時候,就說過事事都計較的話,抱團也不會開心的。」王桂芬也提議,未來這種「抱團養老」模式能否持續,也看看政府能否支持,例如給予電費減免優惠、協助管理等。
《錢江晚報》實地走訪「抱團養老」實驗位在餘杭區500平方米的鄉間別墅,直到現在可見10多位老人曾在這裡抱團養老的痕跡。只是下午熱鬧的棋牌室裡,桌布已落灰。院子裡的香泡樹上掛滿了青黃色的果子,但今年沒有人去摘。
該幢歐式小別墅附近有一大片農田、小池塘和一小片竹林,環境清幽。屋前的架子上曬著屋主王桂芬整理的冬衣冬鞋,這是一早整理出來的。朱榮林剛從瓶窯醫院回來。港東村離醫院有近六七公里的路程,他定期要去醫院做針灸。
退休後,朱榮林和老伴王桂芳原本住在杭州市區的三里亭,但在港東村長大的朱榮林記掛著「少小離家老大回」,兒子就出錢給二老造了座小別墅。2010年他們回到農村。
農村環境好,風景好,熟人多,但無法排解老人的孤獨。2016年,朱榮林罹患膀胱癌。疾病對他的打擊很大,原本開朗的朱榮林總是鬱鬱寡歡地躺在沙發裡,脾氣也變得喜怒不定。年齡漸長,願意和他一起旅遊打牌的人也越來越少。
2017年,朱榮林的太太王桂芳她碰巧在報紙上看到老人抱團養老實踐推廣,想到家裡有六個空房間,她想和老伴也試一試,「就是想著和大家一起熱鬧一點,養老不那麼孤單。」
他們在報名條件上做了限制,最好是60、70歲的本地老夫妻,有生活自理能力,經濟上不要太計較。短短一周,就收到了100多個申請,他們大多是子女在外地的空巢老人。
住客紛爭難調解 有老人因跌倒求償
「我覺得老人不能喪失社會性,但這樣的抱團也意味著,你進入公共空間,需要讓渡部分個人自由。」王桂芬發現,抱團養老的另一面也開始顯現。王桂芬發現原本按照值日表安排好的買菜工作,有人以「沒去過菜場、不會買菜」為由不願履行,王桂芬只能自己去買。
大家一起吃飯,有人總會最先夾走魚腹上最大最好的一塊,王桂芬想了個法子,之後不買鯽魚或者鯿魚,購買草魚這類容易切塊的,儘量分成大小一樣的魚塊,每人夾一塊。
除了煮飯還需要清掃更要留意住客的安全。王桂芳回憶,有位老人總習慣穿著酒店的一次性拖鞋。王桂芬多次提醒她換成防滑拖鞋,老人並不聽勸。幾天後,老人在陽臺晾衣服時不慎摔倒導致小腿骨折。在被女兒接走前,老人還提出要求賠償幾千元。
「其實一開始大家來的時候,我們就說過,如果事事都計較的話,抱團也不會開心的。」王桂芬表示,儘管很疲憊,她也是想把抱團養老項目繼續辦下去的,現在有疫情的影響,加上照顧老伴分身乏術,真是有心無力了。
抱團養老的模式能否持續? 當地計劃開發養老村
王桂芬表示,如果有人願意做組織者,來招募人員,並進行管理,她和老伴願意提供場地。他們心裡也有幾個願望:「老人們抱團住在一起,在電費上能不能有所優惠?能不能定期有醫生來檢查他們的健康狀況?出門買菜不方便,能不能設置一輛公共推車?」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王平表示,抱團養老可以和社區養老服務結合起來。有關部門和社區對抱團養老的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予以支援,提供服務。社區需要從實踐中概括、總結出一套規範可行的協定模式,供老人們參考使用。
現在港東村裡,有二十棟左右村民新建的小別墅,有的外牆上還貼出了出租套間的廣告。抱團養老被近百家媒體報導後,村委開會時有不少村民都提出了做「養老村」的倡議。
「其實我們這裡風景好,空房子也多。不過現在有的租金高,風險也開始大了。」朱榮林最後這樣說道。